大灵敏面积PPAC的研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2-24页 |
·气体探测器的发展 | 第12页 |
·气体探测器的测量原理 | 第12-21页 |
·气体的电离 | 第12-14页 |
·离子和电子的漂移与扩散运动 | 第14-17页 |
·离子、电子的复合和负离子的形成 | 第17-18页 |
·离子的收集和电压的关系 | 第18-21页 |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PPAC的工作原理 | 第24-34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内部气体放大过程 | 第25-26页 |
·PPAC内部静电场分布 | 第26-29页 |
·脉冲建立过程 | 第29-31页 |
·PPAC位置读出方法 | 第31-34页 |
·逐丝读出法 | 第31页 |
·电荷重心读出法 | 第31-32页 |
·延迟线读出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PPAC的研制和性能测试 | 第34-46页 |
·研制背景 | 第34-35页 |
·RIBLL上传统PPAC | 第34-35页 |
·裂变碎片探测的需求 | 第35页 |
·探测器结构及工艺 | 第35-40页 |
·探测器内部布局 | 第35-36页 |
·探测器外壳工艺 | 第36-37页 |
·探测器的读出 | 第37-40页 |
·探测器工作环境 | 第40-41页 |
·探测器的实验室测试 | 第41-46页 |
·PPAC工作条件的选取 | 第42-43页 |
·时间分辨 | 第43页 |
·位置分辨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束流实验下PPAC的运行 | 第46-60页 |
·RIBLL简介 | 第46-48页 |
·实验中探测器运行情况 | 第48-60页 |
·实验条件 | 第48-49页 |
·对裂变碎片的探测效率 | 第49-50页 |
·工作过程中的位置分辨 | 第50-51页 |
·裂变碎片飞行距离的刻度 | 第51-54页 |
·飞行时间的刻度 | 第54-57页 |
·PPAC工作过程中对各种轻粒子的探测效率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法拉第筒皮安表串口通信 | 第60-65页 |
·RIBLL调束刻度主束能量 | 第60页 |
·VISA简介 | 第60-61页 |
·皮安表的串口通信 | 第61-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进一步计划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
已发表(或已正式接收)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