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7-51页 |
1.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综述 | 第18-20页 |
·中风的数据统计 | 第18页 |
·SU2237的概述 | 第18-19页 |
·中风的概述 | 第19页 |
·中风的病因原理 | 第19页 |
·中风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 心脑血管药物 | 第20-22页 |
·Β阻断剂 | 第20页 |
·钙通道阻滞剂 | 第20-21页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组合 | 第21页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 第21-22页 |
3 抗血栓药 | 第22-30页 |
·血栓形成的基本机制 | 第22页 |
·抗血小板药 | 第22-26页 |
·以血小板受体为靶点的最近研究 | 第22-23页 |
·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的药物 | 第23页 |
·ADP特异性受体抑制剂 | 第23-24页 |
·增加血小板内环核苷酸的药物 | 第24页 |
·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 第24-25页 |
·-HT2A受体拮抗剂 | 第25-26页 |
·抗凝药物 | 第26-27页 |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 第26-27页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第27页 |
·溶血栓药物 | 第27-28页 |
·第一代溶栓药物 | 第27-28页 |
·第二代溶栓药物 | 第28页 |
·第三代溶栓药物 | 第28页 |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近况 | 第28-30页 |
4.神经保护剂 | 第30-32页 |
·神经保护剂的概述 | 第30-31页 |
·神经保护剂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5.透颅吸收 | 第32-36页 |
·脑血管应用解剖 | 第32-34页 |
·脑动脉系统 | 第32-33页 |
·脑静脉系统 | 第33-34页 |
·血脑屏障 | 第34-35页 |
·透颅吸收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6 穴位给药疗法 | 第36-37页 |
·穴位给药疗法的作用机制 | 第36页 |
·穴位给药的优势 | 第36页 |
·人穴位与鼠穴位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7 透皮吸收及促进剂的筛选 | 第37-45页 |
·经膜扩散的原理 | 第37-38页 |
·药物透皮吸收的比率 | 第38页 |
·影响透皮吸收的性质 | 第38页 |
·研究透皮吸收的方法--体外方法 | 第38-39页 |
·离体皮肤和扩散池 | 第38-39页 |
·人工膜 | 第39页 |
·研究透皮吸收的方法--体内方法 | 第39-41页 |
·组织学 | 第39-40页 |
·表面损失 | 第40页 |
·微透析 | 第40页 |
·身体组织或体液的分析 | 第40页 |
·观察药理或生理反应 | 第40页 |
·生物测定 | 第40-41页 |
·最大化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物利用度 | 第41-45页 |
·药物或药物前体的选择 | 第41页 |
·化学势调整 | 第41-42页 |
·水合作用 | 第42页 |
·超声药物渗入疗法 | 第42页 |
·电离子渗入疗法 | 第42页 |
·电致孔 | 第42页 |
·照相波 | 第42页 |
·针阵列 | 第42-43页 |
·促渗剂 | 第43-44页 |
·离子对 | 第44页 |
·复合凝聚 | 第44页 |
·脂质体和传递体 | 第44-45页 |
·高速粒子 | 第45页 |
8.潜在新药SU2237的概述 | 第45-47页 |
·SU2237的基本物化参数 | 第46页 |
·SU2237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46-47页 |
9.立项依据 | 第47-48页 |
10研究思路 | 第48-50页 |
·建立色谱条件 | 第48页 |
·透颅吸收研究 | 第48-49页 |
·透颅穴位给药研究 | 第49页 |
·渗透促进剂的筛选 | 第49-50页 |
11创新点 | 第50-51页 |
第一章 SU2237透颅给药体内方法学研究 | 第51-59页 |
1 色谱条件 | 第51页 |
2 实验试剂及动物 | 第51页 |
3 脑组织匀浆液制备 | 第51页 |
4 脑组织匀浆液的处理方法与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5 方法学考察 | 第52-59页 |
·SU2237标准液的制备 | 第52页 |
·FA标准液的制备 | 第52页 |
·TMP标准液的制备 | 第52页 |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52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52-5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55页 |
·回收率考察 | 第55-56页 |
·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实验 | 第56-58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58-59页 |
第二章 SU2237透颅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9-64页 |
1 给药方案 | 第59-60页 |
2 数据处理 | 第60-62页 |
3 透颅吸收结果与.服吸收结果进行比较 | 第62-63页 |
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三章 SU2237透颅穴位给药研究 | 第64-66页 |
1 穴位选择 | 第64页 |
2 给药方案 | 第64-65页 |
3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促进剂的筛选 | 第66-78页 |
1 实验试剂及动物 | 第66页 |
2 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3 方法学考察 | 第67-71页 |
·人工脑脊液(ACSF)的配制 | 第67页 |
·SU2237储备液配置 | 第67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67-68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68页 |
·SU2237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8-69页 |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69-70页 |
·回收率考察 | 第70-71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71页 |
4 透颅吸收试验方法 | 第71-75页 |
·动物头颅处理 | 第71页 |
·含不同浓度促透剂SU2237溶液的配制 | 第71页 |
·透颅吸收试验 | 第71-72页 |
·接受液中药物含药量测定 | 第72-75页 |
5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6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1.总结 | 第78-79页 |
·SU2237透颅给药药动学研究 | 第78页 |
·SU2237透颅给药穴位给药研究 | 第78-79页 |
·SU2237透颅给药体外研究及促进剂的筛选 | 第79页 |
2.展望 | 第79-81页 |
·改善色谱条件 | 第79页 |
·研究屏障和脑脊液内含药量 | 第79页 |
·研究SU2237进入脑后情况 | 第79-80页 |
·SU2237对不同穴位进行给药 | 第80页 |
·采用不同剂型来给药 | 第80页 |
·筛选更多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渗透促进剂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 | 第91-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