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方治疗脾肾阳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一、现代医学 | 第10-15页 |
1. 形成与生理 | 第10页 |
2. 病因病理 | 第10-11页 |
3. 临床诊断 | 第11-12页 |
4. 治疗 | 第12-15页 |
二、中医学研究 | 第15-19页 |
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2. 中医治疗研究 | 第16-1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9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19页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9页 |
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9页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0页 |
四、临床资料 | 第20-21页 |
五、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六、观测项目 | 第22页 |
七、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23-28页 |
九、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9-33页 |
一、立论依据 | 第29-30页 |
1. 脾肾阳虚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 第29-30页 |
2. 温肾助阳,健脾益气法对本病的纠正 | 第30页 |
二、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三、补阳方对于本病的疗效分析 | 第31-32页 |
1. 评价补阳方在临床症状上的疗效 | 第31页 |
2. 补阳方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 第31页 |
3. 补阳方对基础体温的影响 | 第31-32页 |
四、问题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第37-38页 |
附录二 脾肾阳虚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