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1.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15-17页 |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念 | 第15页 |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5页 |
·慢性乙型肝炎超声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 第16页 |
·慢性乙肝目前研究的难点及热点 | 第16-17页 |
·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及预后 | 第17页 |
2 中医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第17-22页 |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 | 第17-18页 |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型标准的认识 | 第19-20页 |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论治 | 第20页 |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第20-21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4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22页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2页 |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病例剔除终止标准 | 第23页 |
·研究设计 | 第23页 |
·观察项目及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血清学指标 | 第23-24页 |
·临床症状 | 第24页 |
·指标测定 | 第24页 |
·疗效评估 | 第24-25页 |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 第24页 |
·整体临床疗效评估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统计学检验 | 第2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5-41页 |
·性别分布比较 | 第25页 |
·年龄分布比较 | 第25-26页 |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转阴率比较(n,%) | 第26页 |
·两组患者血清HBeAg转换率比较(n,%) | 第26页 |
·两组HBsAg血清学对比 | 第26-27页 |
·两组患者肝功能ALT在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的比较:(u/l) | 第27页 |
·两组患者肝功能AST在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的比较:(u/l) | 第27页 |
·两组患者检查肝功能ALP及r-GGT在治疗前、后的比较:(u/l x±s) | 第27-28页 |
·两组肝纤三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ng/ml x±s) | 第28页 |
·两组患者B超ELASTPQ值比较:(kpa) | 第28-29页 |
·两组患者AFP值比较:(ng/ml) | 第29页 |
·两组患者CD4+、CD8+及CD4+/CD8+值比较:(%) | 第29-30页 |
·两组患者血脂测定比较:(mmol/l) | 第30页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 | 第30-31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床症候疗效比较 | 第31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第31-40页 |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整体临床疗效对比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8页 |
1. 选题依据 | 第41-42页 |
·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及不足展望 | 第41页 |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优势 | 第41-42页 |
2. 养肝清热方的立方依据 | 第42页 |
3. 养肝清热方单味药味探讨 | 第42-44页 |
4. 养肝清热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 第44-46页 |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45页 |
·对患者血清病毒学及传染免疫学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第46页 |
·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6页 |
·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 第46页 |
5. 不足及展望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