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关键技术发展研究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大型耙吸挖泥船发展简述 | 第10-18页 |
| ·国外大耙船发展简况 | 第10-13页 |
| ·大耙船在我国的发展 | 第13-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大型耙吸挖泥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 第19-57页 |
| ·船型与主要技术参数 | 第19-35页 |
| ·浅水作业对船的影响 | 第19-30页 |
| ·船型的研究 | 第30-33页 |
| ·主要船型技术参数的演变 | 第33-35页 |
| ·航速 | 第35页 |
| ·总体布置 | 第35-38页 |
| ·机舱布置 | 第35页 |
| ·泵舱布置 | 第35-37页 |
| ·泥舱尺寸及布置 | 第37页 |
| ·甲板室位置 | 第37-38页 |
| ·船体结构 | 第38-39页 |
| ·动力装置类型及装机功率的变化 | 第39-40页 |
| ·现代大耙船对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 第39页 |
| ·复合型动力装置的推广应用以及对大耙船发展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疏浚装备 | 第40-53页 |
| ·舱内泥泵 | 第40-41页 |
| ·水下泵 | 第41-42页 |
| ·耙头和耙管 | 第42-45页 |
| ·高压冲水泵 | 第45-47页 |
| ·船内装舱/排泥系统 | 第47-53页 |
| ·疏浚作业高度自动化及一体化 | 第53-55页 |
| ·日益完善的仪表显示 | 第53-54页 |
| ·先进的IMC系统 | 第54页 |
| ·DP/DT(定位与跟踪)系统的开发应用 | 第54-55页 |
| ·一体化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3章 国内外大耙船关键技术的比较 | 第57-65页 |
| ·我国大耙船关键技术的现状 | 第57-59页 |
| ·浅吃水、肥大型船型线设计技术 | 第57页 |
| ·船体结构设计技术 | 第57-58页 |
| ·复合驱动技术 | 第58页 |
| ·变频技术和电轴技术 | 第58-59页 |
| ·综合平台管理系统 | 第59页 |
| ·深水取砂和水下泵技术 | 第59页 |
| ·疏浚配套设备开发 | 第59页 |
| ·与国外顶尖技术的差距比较 | 第59-63页 |
| ·船舶的大型化程度 | 第60-61页 |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61-63页 |
| ·关键疏浚设备 | 第63页 |
| ·节能环保方面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第4章 我国大耙船发展展望 | 第65-74页 |
| ·大型化是必然趋势 | 第65-68页 |
| ·国内外疏浚市场形势分析 | 第65-67页 |
| ·国外大耙船大型化发展迅猛 | 第67页 |
| ·国内大耙船大型化成为主流 | 第67-68页 |
| ·绿色、节能将是重要挑战 | 第68-73页 |
| ·转变理念 | 第68页 |
| ·疏浚技术向绿色发展 | 第68-69页 |
| ·"适宜技术"的采用 | 第69-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