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油田斜沟岔油区地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 ·技术路线 | 第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地层与构造 | 第10-30页 |
| ·地层 | 第10-20页 |
|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0-17页 |
|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7-20页 |
| ·构造 | 第20-30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1页 |
| ·构造特征 | 第21-30页 |
| 第三章 沉积特征 | 第30-52页 |
|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判识 | 第30-39页 |
| ·长 6、长 4+5 油层组沉积相判识 | 第30-35页 |
| ·长2油层组沉积相判识 | 第35-39页 |
|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39-52页 |
| ·长6沉积相带展布 | 第39-48页 |
| ·长 4+5 沉积相带展布 | 第48页 |
| ·长2沉积相带展布 | 第48-52页 |
| 第四章 烃源岩评价 | 第52-56页 |
| ·区内烃源岩评价 | 第52-56页 |
|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52-54页 |
|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54-55页 |
| ·烃源岩成熟度及热演化史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储层及盖层评价 | 第56-68页 |
| ·储层特征 | 第56-62页 |
| ·砂岩碎屑及填隙物组分 | 第56页 |
| ·结构 | 第56页 |
| ·成岩作用 | 第56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6-60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0-62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2-65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3-64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4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4-65页 |
| ·盖层及储盖组合 | 第65-68页 |
| ·盖层分布及评价 | 第65-66页 |
| ·储盖组合及分布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油气运移 | 第68-71页 |
| ·运移通道 | 第68-69页 |
| ·裂缝输导系统 | 第68页 |
| ·侧向运移输导系统 | 第68-69页 |
| ·油气运移方式 | 第69-71页 |
| 第七章 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71-94页 |
| ·有效厚度标准 | 第71-74页 |
| ·长 6、长 4+5 有效厚度标准 | 第71-73页 |
| ·长2有效厚度标准 | 第73-74页 |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74-82页 |
| ·长 61油藏基本特征 | 第74-77页 |
| ·长 4+52油藏基本特征 | 第77页 |
| ·长 21油藏基本特征 | 第77页 |
| ·油藏纵、横向分布特征 | 第77-82页 |
| ·油藏分布规律探讨 | 第82-94页 |
| ·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82-86页 |
| ·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86-93页 |
| ·盖层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93页 |
| ·油源条件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93-94页 |
| 第八章 有利含油区块评价 | 第94-100页 |
| ·有利含油区 | 第94-99页 |
| ·长 61有利含油区 | 第94页 |
| ·长 4+52有利含油区 | 第94页 |
| ·长 21有利含油区 | 第94-99页 |
| ·分类评价 | 第99-100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