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3页 |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5-18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8-2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28-29页 |
| 五、研究的评述 | 第29-33页 |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溯源 | 第33-70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引领 | 第33-45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蕴 | 第33-39页 |
|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39-42页 |
| 三、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42-45页 |
|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发 | 第45-58页 |
|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第46-56页 |
|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生态文明启示 | 第56-58页 |
| 第三节 生态政治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影响 | 第58-70页 |
| 一、生态政治的基本理论 | 第59-66页 |
| 二、生态政治理论的启迪 | 第66-70页 |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演进 | 第70-118页 |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历史积淀 | 第70-82页 |
|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 | 第71-76页 |
| 二、道家的生态智慧 | 第76-78页 |
| 三、佛教的生态智慧 | 第78-82页 |
| 第二节 从人与自然对立到人与自然协调 | 第82-97页 |
|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定胜天”的生态理念 | 第82-89页 |
| 二、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保护意识的萌发 | 第89-94页 |
|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勃兴 | 第94-97页 |
| 第三节 从人与自然和谐到美丽中国建设 | 第97-109页 |
| 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 第98-103页 |
| 二、基于马恩经典理论的科学发展观 | 第103-104页 |
| 三、蕴含生态文明意识的科学发展观 | 第104-109页 |
| 第四节 从美丽中国建设到中国梦的实现 | 第109-118页 |
| 一、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实施方略 | 第109-111页 |
| 二、实现中国梦的生态文明环境 | 第111-115页 |
| 三、中国梦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 | 第115-118页 |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118-161页 |
| 第一节 从唯GDP到绿色GDP转变 | 第118-132页 |
| 一、绿色GDP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8-124页 |
| 二、绿色GDP的困境与突破 | 第124-130页 |
| 三、绿色GDP的保障与实现 | 第130-132页 |
| 第二节 发展模式转变与“两型”社会构建 | 第132-147页 |
| 一、“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探索和实践 | 第133-136页 |
| 二、“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136-147页 |
| 第三节 环境政策、环境法律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 第147-161页 |
| 一、我国环境政策历史演进 | 第147-153页 |
| 二、对我国环境政策的评述 | 第153-161页 |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 第161-202页 |
| 第一节 消费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 | 第161-172页 |
| 一、生产-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 第161-168页 |
| 二、消费主义、消费异化影响环境 | 第168-172页 |
| 第二节 生态足迹理论视域下的消费 | 第172-183页 |
| 一、生态足迹理论缘起与内涵 | 第172-176页 |
| 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的警示 | 第176-181页 |
| 三、抑制我国生态足迹的扩张 | 第181-183页 |
| 第三节 大力促进可持续消费 | 第183-202页 |
| 一、对可持续消费的基本描述 | 第183-189页 |
| 二、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第189-192页 |
| 三、可持续消费的措施与设想 | 第192-202页 |
| 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第202-2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0-223页 |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3-224页 |
| 后记 | 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