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手法整理 罗才贵教授特色推拿手法整理 | 第11-26页 |
罗才贵教授简介 | 第11-12页 |
手法特点及特色手法 | 第12-26页 |
一、手法特点及其施用特点 | 第12-16页 |
1. 手法特点 | 第12-15页 |
·兼容并蓄,继承创新并举 | 第12-13页 |
·刚柔并济,寓柔于刚 | 第13页 |
·巧用劲力,持久渗透 | 第13页 |
·辨证施治,“得气”为度 | 第13页 |
·选穴精准,手法精巧 | 第13页 |
·中西结合,包容并蓄 | 第13-14页 |
·针、推、药结合.各显所长 | 第14页 |
·特色穴位 | 第14-15页 |
·强健体魄,功能锻炼 | 第15页 |
2. 运用经验 | 第15-16页 |
二、特色手法 | 第16-26页 |
1. 挤压类 | 第16-22页 |
·勾点法 | 第16-17页 |
·趾压踩跷法 | 第17-19页 |
·勾顶法 | 第19-20页 |
·弹拨法 | 第20-21页 |
·并指推拨法 | 第21页 |
·镇定点穴法 | 第21-22页 |
2. 振动类 | 第22-24页 |
·腰部松振法 | 第22-23页 |
·叠掌振法 | 第23-24页 |
3. 摩擦类 | 第24-26页 |
·搓擦八髎法 | 第24页 |
·擦项部大椎法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6-3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6-28页 |
·一般资料 | 第26页 |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剔除标准 | 第27页 |
·脱落标准 | 第27页 |
·剔除和脱落患者的处理 | 第27-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样本量估算 | 第28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28页 |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9页 |
·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33页 |
·一般情况 | 第31页 |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对比 | 第31-32页 |
·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 第32-33页 |
4. 安全性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4-43页 |
手法整理 | 第35页 |
1. 手法源流 | 第35页 |
2. 手法整理方法 | 第35页 |
临床研究 | 第35-43页 |
1. 中西医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6-40页 |
·祖国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6-38页 |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8-40页 |
2. 推拿手法选择的意义 | 第40-41页 |
3. 结果的讨论 | 第41-42页 |
4. 观察指标的意义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件 | 第48-66页 |
附件一:临床经验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件二:文献综述 | 第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件三:手法操作示意图 | 第57-63页 |
附件四:知情同意书 | 第63-64页 |
附件五:颈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观察表 | 第64-65页 |
附件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