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深长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及其致灾模式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2 深长隧道涌突水、涌突泥灾害与突水突泥致灾构造 | 第19-25页 |
·隧道涌突水、涌突泥灾害 | 第19-23页 |
·隧道涌突水、涌突泥灾害与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关系分析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深长隧道突水致灾构造研究 | 第25-39页 |
·突水致灾构造基本概念 | 第25页 |
·突水致灾构造及其构成地质特征 | 第25-26页 |
·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上盘强烈破碎带 | 第25页 |
·未胶结的富水张性断层带 | 第25页 |
·未胶结的富水顺层错动(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带 | 第25-26页 |
·充水岩溶含水体 | 第26页 |
·地下向斜储水构造含水体 | 第26页 |
·突水模式及其突水特征 | 第26-35页 |
·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上盘强烈破碎带含水体突水 | 第26-29页 |
·未胶结的富水张性断层带含水体突水 | 第29-30页 |
·未胶结的富水顺层错动(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带含水体突水 | 第30-32页 |
·充水岩溶含水体突水 | 第32-34页 |
·地下向斜储水构造含水体突水 | 第34-35页 |
·隧道突水灾害成灾基本理论 | 第35-37页 |
·突水灾害成灾条件 | 第35-36页 |
·突水灾害成灾基本模式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4 深长隧道突泥致灾构造研究 | 第39-49页 |
·突泥致灾构造基本概念 | 第39页 |
·突泥致灾构造及其构成地质特征 | 第39-40页 |
·底部充填黏土的水、泥混合充填岩溶 | 第39-40页 |
·与地表相通的饱和黏土充填岩溶 | 第40页 |
·大型压性断层主干断层断层泥带 | 第40页 |
·突泥模式及其突泥特征 | 第40-46页 |
·底部充填黏土的水、泥混合充填岩溶突泥 | 第40-42页 |
·与地表相通的饱和黏土充填岩溶突泥 | 第42-45页 |
·大型压性断层主干断层断层泥带突泥 | 第45-46页 |
·深长隧道突泥灾害成灾基本理论 | 第46-47页 |
·突泥灾害成灾条件 | 第46页 |
·突泥灾害成灾基本模式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5 典型突水突泥灾害实例分析 | 第49-61页 |
·典型突水灾害实例分析 | 第49-55页 |
·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上盘强烈破碎带含水体突水 | 第49-51页 |
·未胶结的富水张性断层带含水体突水 | 第51-52页 |
·未胶结的富水顺层错动(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带含水体突水 | 第52-54页 |
·充水岩溶含水体突水 | 第54页 |
·地下向斜储水构造含水体突水 | 第54-55页 |
·典型突泥灾害实例分析 | 第55-60页 |
·底部充填黏土的水、泥混合充填岩溶突泥 | 第55-57页 |
·与地表相通的饱和黏土充填岩溶突泥 | 第57-59页 |
·大型压性断层主干断层断层泥带突泥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一: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67-68页 |
附录二: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