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耕景观表达与规划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 ·农耕景观 | 第18页 |
| ·城市农耕景观 | 第18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2 城市农耕景观概况 | 第22-40页 |
| ·发展状况和趋势 | 第22-31页 |
| ·相关内容介绍 | 第22-23页 |
| ·发展趋势 | 第23页 |
| ·相关案例 | 第23-31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构成 | 第31-34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内容 | 第31-32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作用 | 第32-34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必要性 | 第34-38页 |
| ·安全价值 | 第34-35页 |
| ·人文价值 | 第35页 |
| ·经济价值 | 第35-38页 |
| ·生态价值 | 第38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特点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3 城市农耕景观表达方式 | 第40-50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表达概述 | 第40-41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演变过程 | 第41-43页 |
| ·原始阶段 | 第41页 |
| ·升华阶段 | 第41-42页 |
| ·现阶段的发展与概况 | 第42-43页 |
| ·常规景观的表达概述 | 第43-44页 |
| ·点的表达 | 第43页 |
| ·线的表达 | 第43页 |
| ·片的表达 | 第43-44页 |
| ·面的表达 | 第44页 |
| ·农耕景观的表达方式及植物配置原则 | 第44-49页 |
| ·点的表达 | 第44-46页 |
| ·线的表达 | 第46页 |
| ·片的表达 | 第46-48页 |
| ·面的表达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4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策略 | 第50-74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上层界定 | 第50-53页 |
|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 第50-51页 |
| ·规划实施 | 第51-52页 |
| ·实施原则 | 第52页 |
| ·规划对策 | 第52-53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的原则、目标、要素、程序 | 第53-55页 |
| ·原则 | 第53页 |
| ·目标 | 第53页 |
| ·要素 | 第53-54页 |
| ·程序 | 第54-55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分类 | 第55-58页 |
| ·景观美化型 | 第55页 |
| ·文化教育型 | 第55页 |
| ·安全防灾型 | 第55-58页 |
| ·城市农耕景观的模式 | 第58-62页 |
| ·结合模式 | 第58-60页 |
| ·独立模式 | 第60-62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布局 | 第62-68页 |
| ·垂直空间规划 | 第62-65页 |
| ·水平空间规划 | 第65-68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应用及管理 | 第68-73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应用 | 第68-72页 |
| ·城市农耕景观规划管理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