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理论价值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论文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第17-20页 |
·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和接续的理论阐释 | 第20-24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新型城镇化 | 第20页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20-21页 |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 第21页 |
·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 第21-22页 |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和接续 | 第22页 |
·相关理论阐释 | 第22-24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社会保障权利理论 | 第23-24页 |
3. 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和接续的历史回顾 | 第24-31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4-25页 |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要 | 第25页 |
·改变城乡养老保险“碎片化”格局的有效措施 | 第25-26页 |
·可行性探讨 | 第26-27页 |
·社会氛围形成 | 第26页 |
·经济基础保障 | 第26页 |
·技术手段完备 | 第26-27页 |
·历史沿革 | 第27-31页 |
4. 天津、浙江、四川三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探索实践 | 第31-46页 |
·典型模式 | 第31-37页 |
·天津模式 | 第31-33页 |
·浙江模式 | 第33-34页 |
·四川模式 | 第34-37页 |
·主要障碍 | 第37-41页 |
·制度结构的差异 | 第38页 |
·缴费标准的差异 | 第38-40页 |
·待遇计发的差异 | 第40页 |
·享受水平的差异 | 第40-41页 |
·统筹层次的差异 | 第41页 |
·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经济层面的因素 | 第41-42页 |
·体制层面的因素 | 第42-44页 |
·操作层面的因素 | 第44-46页 |
5. 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和接续的对策建议 | 第46-52页 |
·基本思路 | 第46-48页 |
·关键政策 | 第48-49页 |
·改革个人缴费档次的确定方法 | 第48页 |
·分段确定待遇领取的年龄 | 第48-49页 |
·调整城乡居民保险的缴费方式 | 第49页 |
·加快社会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 | 第49页 |
·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 | 第49页 |
·配套改革 | 第49-52页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9-50页 |
·建全专业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 | 第50页 |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政策 | 第50-51页 |
·建立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