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抗真菌和抗肿瘤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缩略词表第16-17页
第一章 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概述第17-25页
第二章 新型抗真菌先导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抗真菌活性研究第25-110页
 第一节 抗真菌先导结构研究进展第25-42页
  一、 来源于天然产物的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第26-28页
  二、 来源于化学合成的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第28-37页
  三、 小结第37-39页
  四、 参考文献第39-42页
 第二节 以人 CYP51 为模板同源模建真菌 CYP51 三维结构第42-56页
  一、 背景介绍第42-43页
  二、 实验方法第43-46页
  三、 结果和讨论第46-53页
  四、 本章小结第53-54页
  五、 参考文献第54-56页
 第三节 含有苯氧丙胺侧链的三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第56-79页
  一、 设计思想第56-57页
  二、 化学合成第57-58页
  三、 体外抗真菌活性第58-59页
  四、 构效关系研究第59-60页
  五、 分子对接研究第60-62页
  六、 本章小结第62页
  七、 实验部分第62-77页
  八、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第四节 咔啉类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作用机制研究第79-110页
  一、 背景介绍第79-80页
  二、 设计思想第80-81页
  三、 化学合成第81-82页
  四、 体外抗真菌活性和构效关系第82-84页
  五、 抗真菌药效学研究第84-88页
  六、 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第88-90页
  七、 本章小结第90页
  八、 实验部分第90-106页
  九、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第三章 新型吴茱萸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10-194页
 第一节 来源于天然产物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第110-116页
 第二节 新型吴茱萸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16-194页
  一、 设计思想第116-118页
  二、 化学合成第118-124页
  三、 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构效关系第124-130页
  四、 吴茱萸碱衍生物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第130-133页
  五、 分子对接研究第133-136页
  六、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和细胞周期定位第136-138页
  七、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38-142页
  八、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九、 实验部分第143-191页
  十、 参考文献第191-194页
第四章 基于有机合成方法学构建类药性骨架和抗肿瘤先导结构的发现第194-294页
 第一节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构建含硫六元杂环第194-201页
  一、 有机小分子催化构建手性含硫骨架的方法第195-197页
  二、 本部分研究内容第197-199页
  三、 参考文献第199-201页
 第二节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硫[3+3]环合反应构建手性二氢硫代吡喃骨架第201-234页
  一、 背景介绍第201-202页
  二、 设计思想第202-204页
  三、 结果和讨论第204-209页
  四、 本章小结第209页
  五、 实验部分第209-232页
  六、 参考文献第232-234页
 第三节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不对称构建含有四个手性中心的四氢硫代吡喃骨架第234-266页
  一、 课题背景第234页
  二、 设计思想第234-237页
  三、 结果和讨论第237-241页
  四、 本章小结第241-242页
  五、 实验部分第242-263页
  六、 参考文献第263-266页
 第四节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不对称构建吲哚酮螺四氢硫代吡喃骨架第266-294页
  一、 背景介绍第266-270页
  二、 设计思想第270-271页
  三、 结果和讨论第271-276页
  四、 本章小结第276-277页
  五、 实验部分第277-291页
  六、 参考文献第291-29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第294-297页
 一、 发表论文第294-295页
 二、 申请专利第295-296页
 三、 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第296-297页
致谢第297-299页
附录第299-462页

论文共4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氦气预适应对减压病及肝脏/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倾向性评分估计因果效应的方法研究及其在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