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房县农村扶贫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农村扶贫开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贫困及扶贫开发的内涵 | 第17-18页 |
| ·贫困理论 | 第18-19页 |
|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18页 |
|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第18-19页 |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 第19页 |
|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第19页 |
| ·扶贫开发理论 | 第19-22页 |
| ·平衡增长理论 | 第19-20页 |
| ·不平衡增长模式 | 第20页 |
| ·发展极理论 | 第20-21页 |
|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21-22页 |
| 3 湖北省房县农村扶贫开发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2-31页 |
| ·湖北省房县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演变 | 第22-23页 |
| ·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 第22页 |
|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 第22页 |
| ·重点攻坚式扶贫 | 第22-23页 |
| ·参与式扶贫开发 | 第23页 |
| ·湖北省房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 第23-26页 |
| ·整合资源,着力实施整村推进 | 第24页 |
| ·培育产业,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 第24页 |
| ·强化措施,确保扶贫搬迁落到实处 | 第24-25页 |
| ·创新方法、不断提高转移培训水平 | 第25页 |
| ·打牢基础,大力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 第25-26页 |
| ·凝聚合力,实施思源回报工程 | 第26页 |
| ·湖北省房县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 | 第26-27页 |
| ·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 | 第27页 |
| ·人才资源匮乏,公共服务滞后 | 第27-28页 |
| ·县级财力有限,行政成本较高 | 第28页 |
| ·湖北省房县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的成因 | 第28-31页 |
| ·资源过度“开发”,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28页 |
| ·部分地区资源充裕,但外力开发引导不足 | 第28-29页 |
| ·资源承载力趋于平衡,却要舍小家为大家 | 第29页 |
| ·资源生态环境恶劣,易使当地居民因灾返贫 | 第29页 |
| ·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支撑大规模扶贫开发 | 第29-31页 |
| 4 农村扶贫开发绩效评价体系及实证检验 | 第31-43页 |
| ·扶贫开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 ·扶贫开发绩效的内涵 | 第31页 |
| ·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 ·扶贫开发绩效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 ·房县农村扶贫开发绩效实证分析 | 第33-39页 |
| ·DEA 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 ·房县农村扶贫开发绩效的 DEA 分析 | 第34-39页 |
| ·房县扶贫开发的 DEA 分析 | 第39-41页 |
| ·C~2R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BC~2模型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规模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 第41页 |
| ·房县政府扶贫开发投入绩效的 DEA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5 湖北省房县农村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 | 第43-52页 |
|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选择 | 第43-47页 |
| ·政府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 | 第43页 |
| ·农民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 | 第43-45页 |
| ·产业化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 | 第45-46页 |
| ·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 | 第46-47页 |
| ·科技扶贫为主的扶贫开发模式 | 第47页 |
| ·促进房县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47-48页 |
| ·拓宽扶贫资金筹措渠道 | 第48-49页 |
|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 第49-50页 |
| ·发挥贫困人群的主观能动性 | 第50页 |
| ·进一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额度 | 第50-52页 |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