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 ·雷暴云起电机制的研究 | 第9-10页 |
| ·气溶胶对闪电影响的研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模式介绍 | 第14-21页 |
| ·RAMS模式介绍 | 第14页 |
|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14-16页 |
| ·起电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16-21页 |
| ·Saunders(1991)参数化方案 | 第16-18页 |
| ·Takahashi(1978)参数化方案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模式设置与结果分析 | 第21-38页 |
| ·模拟个例介绍和模式设置 | 第21-22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22-38页 |
| ·云的雷达回波 | 第22-38页 |
| ·水成物粒子的分布 | 第24-29页 |
| ·Saunders参数化方案的模拟结果 | 第29-33页 |
| ·Takahashi起电参数化方案的模拟结果 | 第33-38页 |
| 第四章 云滴初始数浓度对雷暴云的影响 | 第38-47页 |
| ·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 ·地面降水分析 | 第40-41页 |
| ·微物理量场分析 | 第41-43页 |
| ·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43-47页 |
| 第五章 两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下云滴初始数浓度对雷暴云电荷结构影响的比较 | 第47-50页 |
| ·SAUNDERS起电参数化方案下的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 ·两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本文总结 | 第50-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 ·本文特色 | 第52页 |
|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作者介绍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