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无粘接剂成型机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24页 |
| ·概述 | 第9-10页 |
| ·国内外成型提质现状 | 第10-14页 |
| ·冲压成型工艺 | 第10-11页 |
| ·辊压成型工艺 | 第11-13页 |
| ·其他成型工艺 | 第13-14页 |
| ·褐煤无粘结剂成型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褐煤水分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14页 |
| ·褐煤粒径分布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14页 |
| ·褐煤压力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14-16页 |
| ·成型温度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16页 |
| ·褐煤型煤间作用力 | 第16-20页 |
| ·机械力 | 第16-17页 |
| ·化学力 | 第17页 |
| ·范德华力 | 第17-18页 |
| ·静电力 | 第18页 |
| ·毛细孔力 | 第18-19页 |
| ·氢键力 | 第19-20页 |
| ·液桥力 | 第20页 |
| ·褐煤无粘结剂成型机理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 ·沥青假说 | 第21页 |
| ·腐植酸假说 | 第21页 |
| ·毛细孔假说 | 第21页 |
| ·胶体假说 | 第21-22页 |
| ·分子粘合假说 | 第22页 |
| ·型煤湿态粘结机理 | 第22页 |
| ·型煤干态粘结机理 | 第22页 |
| ·褐煤成型的弹塑性理论 | 第22-24页 |
| 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 ·实验样品 | 第24页 |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主要设备及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 ·褐煤无粘结剂成型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 ·褐煤干燥实验 | 第26-27页 |
| ·褐煤无粘结剂成型实验 | 第27-29页 |
| ·双氧水氧化实验及酸性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双氧水氧化实验 | 第29页 |
| ·氧化前后煤中酸性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 第29-3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 ·接触角测定 | 第31-32页 |
| ·粒径分布测定 | 第32-34页 |
| 3.褐煤无粘结剂成型特性研究 | 第34-46页 |
| ·成型压强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褐煤样品水分含量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成型温度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粒径分布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煤样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第40-44页 |
| ·H_2O_2氧化对褐煤酸性基团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呼伦贝尔褐煤红外分析 | 第41-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4.型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模型的建立 | 第46-61页 |
| ·褐煤无粘结剂成型过程中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 | 第46-56页 |
| ·范德华力 | 第46-48页 |
| ·氢键力 | 第48-53页 |
| ·长程作用力 | 第53-54页 |
| ·毛细孔力 | 第54-55页 |
| ·液桥力 | 第55-56页 |
| ·水分对型煤强度影响机制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5.结论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创新点 | 第62页 |
| ·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