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缝洞型油气藏储层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双重介质研究 | 第9-11页 |
·三重介质研究 | 第11-12页 |
·缝洞型油气藏储层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重介质系统分类研究 | 第13-15页 |
·缝洞介质常规模型 | 第1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 第17-31页 |
·流体力学理论 | 第17-29页 |
·流体动力学的描述方法 | 第17-19页 |
·欧拉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流体力学的三大基本方程 | 第22-29页 |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流动特点 | 第29-30页 |
·基质流动 | 第29页 |
·溶洞流动 | 第29-30页 |
·裂缝流动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初期物理实验研究 | 第31-38页 |
·实验概述 | 第31-3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裂缝长度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溶洞体积大小变化的影响 | 第34-36页 |
·气瓶体积计算 | 第36页 |
·实验结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数学模型理论研究 | 第38-54页 |
·地质模型 | 第38-41页 |
·溶洞模型 | 第38页 |
·裂缝模型 | 第38-39页 |
·储层模型 | 第39-41页 |
·理论公式 | 第41-46页 |
·气体状态方程 | 第41页 |
·气体裂缝流动方程 | 第41-45页 |
·气体节流方程 | 第45-46页 |
·数学模型 | 第46-53页 |
·单缝单洞模型 | 第47-49页 |
·缝洞串联模型 | 第49-50页 |
·缝洞并联模型 | 第50-52页 |
·缝洞复合连通模型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54-78页 |
·单缝单洞模型 | 第54-59页 |
·定井底压力 | 第55-56页 |
·定井口产量 | 第56-57页 |
·定井口油嘴开度 | 第57-59页 |
·缝洞串联模型 | 第59-65页 |
·定井底压力 | 第60-61页 |
·定井口产量 | 第61-63页 |
·定井口油嘴开度 | 第63-65页 |
·缝洞并联模型 | 第65-71页 |
·定井底压力 | 第66-67页 |
·定井口产量 | 第67-69页 |
·定井口油嘴开度 | 第69-71页 |
·缝洞复合连通模型 | 第71-77页 |
·定井底压力 | 第71-73页 |
·定井口产量 | 第73-75页 |
·定井口油嘴开度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试井分析研究 | 第78-100页 |
·试井曲线绘制与初步分析 | 第78-95页 |
·单缝单洞 | 第78-83页 |
·缝洞串联 | 第83-87页 |
·缝洞并联 | 第87-91页 |
·复合连通 | 第91-95页 |
·试井解释研究 | 第95-99页 |
·溶洞体积计算 | 第95-96页 |
·裂缝参数计算 | 第96-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液相研究与模型改进方向 | 第100-108页 |
·液相研究 | 第100-104页 |
·液相弹性系数 | 第100页 |
·液相裂缝流动方程 | 第100-101页 |
·储层液相流动模型 | 第101-103页 |
·计算实例 | 第103-104页 |
·模型改进方向 | 第104-107页 |
·基质渗透率 | 第104-106页 |
·溶洞填充程度 | 第106-107页 |
·非理想裂缝流动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08-109页 |
·主要成果 | 第109页 |
·建议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