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1 绪言 | 第11-23页 |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11-14页 |
·两类人事档案管理现象 | 第11-13页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 第13-14页 |
·学界对于干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诉求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优化干部档案工作业务流程 | 第15页 |
·保障档案相对人的权益 | 第15-16页 |
·建立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 第16页 |
·重新构建人事档案分类体系 | 第16-17页 |
·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 第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理论基础及理论工具 | 第18-22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 干部、干部人事档案与干部人事档案制度 | 第23-28页 |
·“干部”溯源及其分类 | 第23-25页 |
·干部人事档案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强烈的政治性和明显的动态性 | 第25页 |
·严格的规范性和长期的保密性 | 第25-26页 |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的基础 | 第26-28页 |
3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的变迁 | 第28-53页 |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建立、发展的脉络 | 第28-32页 |
·延安审干时期(1939年-1949年) | 第28-29页 |
·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1949年-1978年) | 第29-30页 |
·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 | 第30-32页 |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进程 | 第32-43页 |
·“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32-34页 |
·收集归档材料内容的变化 | 第34-37页 |
·整理规则的不断细化 | 第37-38页 |
·转递制度的简化与统一 | 第38-39页 |
·联系制度的逐渐建立 | 第39-41页 |
·审核制度的不断加强 | 第41-42页 |
·保密与开放制度的渐趋平衡 | 第42-43页 |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探索 | 第43-53页 |
·推行人事档案代理制度 | 第44-46页 |
·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 第46-50页 |
·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目标管理 | 第50页 |
·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 第50-53页 |
4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困境 | 第53-59页 |
·制度时滞——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的失范 | 第53-54页 |
·新旧制度摩擦——干部人事档案制度与人事档案代理制度的博弈 | 第54-55页 |
·意识形态刚性——干部人事档案权力的固化 | 第55-57页 |
·难以撼动的干部人事档案权威 | 第55-56页 |
·封闭固化的干部人事档案权力与利益 | 第56-57页 |
·人事档案观念的变异——从“切肤之痛”到“鸡肋”,从“神秘”到“冷漠” | 第57-59页 |
5 干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出路——建立公共人事档案制度 | 第59-69页 |
·树立公共人事档案的理念,发挥人事档案的公共服务性功能 | 第59-61页 |
·以公共利益和制度效益为导向,完善公共人事档案制度安排 | 第61-64页 |
·及时调整收集范围,强化收集制度 | 第62页 |
·利用现代化技术,简化手工整理 | 第62-63页 |
·重点审核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材料 | 第63页 |
·统一、简化各类人事档案转递制度 | 第63页 |
·建立主动性、服务性的联系制度 | 第63页 |
·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扩大利用范围 | 第63-64页 |
·合理结合“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发挥各级管档单位自主权 | 第64-65页 |
·全面保障档案相对人的权利,抑制档案管理机构的档案权力垄断 | 第65-68页 |
·公共人事档案知情权 | 第65-66页 |
·公共人事档案利用权 | 第66页 |
·公共人事档案隐私权 | 第66-67页 |
·公共人事档案申诉权 | 第67-68页 |
·引导公众对公共人事档案制度的制度学习与制度信任、制度认同 | 第68-69页 |
6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附录A: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文件一览表 | 第73-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