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14-19页 |
(一) 统计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转型 | 第14-15页 |
(二) 统计技术与国家能力的提高 | 第15-16页 |
(三) 统计信息与权力结构 | 第16-17页 |
(四) 统计的质量及运行规则 | 第17-19页 |
三、研究主旨与写作框架 | 第19-25页 |
(一) 统计范式 | 第19-23页 |
(二) 核心观点 | 第23-24页 |
(三) 写作框架 | 第24-25页 |
四、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第25-29页 |
(一) 制度主义 | 第25-27页 |
(二) 长时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一章 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与内涵 | 第29-58页 |
第一节 统计信息及其与权力的结盟 | 第29-34页 |
一、统计信息的特征 | 第29-32页 |
二、统计与权力的结盟:一项政治技术的形成及成长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供需关系的变化: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分析 | 第34-53页 |
一、供需不足与前现代时期统计制度的锁定状态 | 第35-37页 |
二、现代国家建设与统计供需关系的变化 | 第37-53页 |
第三节 统计现代转型的路径与内涵 | 第53-58页 |
一、保护带的调整:统计制度的边际性调整, | 第53-55页 |
二、范式转型:统计制度的整体性变迁 | 第55-58页 |
第二章 混溶范式:前现代中国的统计 | 第58-87页 |
第一节 统计职能:为简约治理统计 | 第59-67页 |
一、对统计的混沌性认识 | 第59-61页 |
二、为简约治理而统计 | 第61-67页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尚未分化的混溶状态 | 第67-71页 |
一、未分化的统计组织 | 第67-70页 |
二、非专业化的统计人员 | 第70-71页 |
第三节 活动范围:以土地和人口为主的有限统计 | 第71-75页 |
一、有限的统计对象 | 第72-74页 |
二、从“民数”到“地数”:统计范围变迁的规律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运行规则 | 第75-85页 |
一、正式制度:以皇权为后盾的制度规定 | 第75-81页 |
二、非正式制度:寻租自利的行为逻辑 | 第8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三章 技术范式: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统计 | 第87-130页 |
第一节 统计职能: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功能设定 | 第87-93页 |
一、科学与理性:西方数理统计的引入 | 第88-90页 |
二、统计职能:理想化的设计 | 第90-93页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倒金字塔型的结构 | 第93-106页 |
一、统计组织:制度化的上层与简拙的基层的落差 | 第93-100页 |
二、统计人员:上层精英化与下层非专业化的反差 | 第100-106页 |
第三节 活动范围:现代统计体系的形成 | 第106-114页 |
一、统计范围的急速拓展 | 第106-112页 |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运行规则 | 第114-128页 |
一、正式制度:超前的理想设计 | 第115-124页 |
二、非正式制度:低控制水平下的自主空间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四章 意识形态范式:1949—1978年间的统计 | 第130-180页 |
第一节 统计职能:灵活的政治工具 | 第130-137页 |
一、统计性质的界定: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社会科学 | 第131-133页 |
二、职能界定:革命逻辑设立的新功能 | 第133-137页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动员式的统计体制 | 第137-154页 |
一、组织机构:以动员为目的的设计 | 第138-148页 |
二、统计人员:又红又专的标准 | 第148-154页 |
第三节 活动范围 | 第154-164页 |
一、全能主义国家的统计范围 | 第155-161页 |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规律 | 第161-164页 |
第四节 运行规则 | 第164-178页 |
一、正式规则:政治主导的制度规定 | 第164-175页 |
二、非正式制度:政治控制下的机会主义选择 | 第175-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治理范式:1978年以来的统计 | 第180-214页 |
第一节 统计职能:公共产品型的信息服务 | 第180-184页 |
一、统计的重新定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 第181-182页 |
二、统计职能的界定:为国家和社会共同服务 | 第182-184页 |
第二节 组织机构:科层化与专业化 | 第184-196页 |
一、统计组织: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统计 | 第185-191页 |
二、统计人员:德才兼备、以才为重 | 第191-196页 |
第三节 活动范围:统计对象的转向 | 第196-203页 |
一、统计对象:国家职能调整带来的变化 | 第196-201页 |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 第201-203页 |
第四节 运行规则: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塑造 | 第203-213页 |
一、正式制度:法制进程中的依法治统 | 第203-211页 |
二、非正式制度:压力型体制下的策略主义逻辑 | 第21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4页 |
第六章 代结语:数字与权力 | 第214-246页 |
第一节 统计与国家治理 | 第214-230页 |
一、统计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 第215-224页 |
二、统计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 | 第224-230页 |
第二节 统计与合法性 | 第230-237页 |
一、统计合法性建构 | 第230-234页 |
二、信息操纵对合法性的负面影响 | 第234-237页 |
第三节 技术与政治 | 第237-246页 |
一、统计的效用及其社会蔓延 | 第238-239页 |
二、统计的政治化使用及后果 | 第239-242页 |
三、政治技术的衡平:政治技术的合理边界 | 第242-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