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贪污贿赂罪论文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20页
前言第20-22页
第一章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概述第22-49页
 第一节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界定第22-31页
  一、公务犯罪的概念第22-27页
  二、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概念及分类第27-31页
 第二节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与其他受贿犯罪主体辨析第31-36页
  一、公务受贿犯罪主体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主体第31-34页
  二、公务受贿犯罪主体与商业受贿犯罪主体第34-36页
 第三节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比较第36-49页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公务受贿犯罪的主体第37-38页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第38-43页
  三、我国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沿革及现状第43-46页
  四、总结与评析第46-49页
第二章 公务受贿犯罪之传统主体"国家工作人员"界析第49-82页
 第一节 "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中现存争议及问题第49-58页
  一、"国家工作人员"现行立法与司法解释及现状评析第49-53页
  二、"国家工作人员"解释论上的疑惑第53-54页
  三、不同标准之要点及评析第54-57页
  四、"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探析第57-58页
 第二节 "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界定第58-67页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纯正的国家工作人员第58-59页
  二、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59-63页
  三、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第63-65页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第65-67页
 第三节 "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第67-82页
  一、立法解释中渎职罪主体与"国家工作人员"之关系第67-71页
  二、"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刑法定位第71-76页
  三、司法实践中几类特殊人员受贿罪主体的认定第76-82页
第三章 公务受贿犯罪新型主体之一:"近亲属"第82-101页
 第一节 我国法律中的近亲属范围及学说观点第82-88页
  一、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近亲属范围第82-85页
  二、各部门法中近亲属范围之比较第85-86页
  三、近亲属范围的学说观点及评析第86-88页
 第二节 近亲属范围之统一立法建议第88-96页
  一、近亲属范围不一的原因分析第88-90页
  二、近亲属范围统一立法确定之必要性第90-91页
  三、近亲属之合理范围探析第91-95页
  四、近亲属范围之统一立法设计第95-96页
 第三节 近亲属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第96-101页
  一、继父母与继子女是否为近亲属第96页
  二、继兄弟姐妹是否互为近亲属第96-99页
  三、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丧偶女婿是否为近亲属第99页
  四、拟制血亲的解除第99-101页
第四章 公务受贿犯罪新型主体之二:"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第101-117页
 第一节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立法考察第101-105页
  一、我国古代离职官员收受贿赂的规定第101-102页
  二、国外离职后受贿的立法考察第102页
  三、我国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主体地位之演变第102-105页
  四、结论第105页
 第二节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受贿犯罪主体地位之争议及评析第105-108页
  一、否定说第105-106页
  二、肯定说第106页
  三、"有条件地入罪"说第106-107页
  四、观点评析第107-108页
 第三节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08-111页
  一、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特征第108-109页
  二、我国刑法中"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概念及范围第109-111页
 第四节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中的几个问题第111-117页
  一、"离职国家工作人员"与"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界析第111-113页
  二、国家工作人员的离职与转职第113-114页
  三、离职的期限问题第114-117页
第五章 公务受贿犯罪新型主体之三:"密切关系人"第117-151页
 第一节 "密切关系人"的由来及立法背景第117-120页
  一、"密切关系人"的由来及相关规定第117-118页
  二、"密切关系人"入罪的立法背景及评析第118-120页
 第二节 刑法中的"密切关系人"界析第120-131页
  一、"关系"的理解第120-122页
  二、"密切关系"的结构剖析第122-124页
  三、"密切关系"的形成基础第124-126页
  四、刑法中的"密切关系人"及常见类型第126-128页
  五、认定"密切关系人"应把握的原则第128-131页
 第三节 "密切关系人"与"特定关系人"第131-147页
  一、司法解释中的"特定关系人"第132-139页
  二、"密切关系人"与"特定关系人"辨析第139-142页
  三、"密切关系人"与"特定关系人"的竞合第142-147页
 第四节 "密切关系人"认定中的几个问题第147-151页
  一、"密切关系"的时间认定问题第147-149页
  二、"假密切关系人"问题第149-151页
第六章 公务受贿犯罪主体之间的关系第151-165页
 第一节 公务受贿犯罪新型主体之"近亲属"与"密切关系人"第151-155页
  一、"近亲属"和"密切关系人"的基本特征第151-152页
  二、"密切关系人"和"近亲属"的本质属性第152-154页
  三、"密切关系人"与"近亲属"的关系第154-155页
 第二节 刑法第388条之一第1款主体与第2款主体之界析第155-159页
  一、刑法第388条之一第1款主体与第2款主体之间的关系第155-157页
  二、刑法第388条之一第1款主体与第2款主体法律地位的差异第157-158页
  三、刑法第388条之一第1款主体与第2款主体对行为方式的影响第158-159页
 第三节 公务受贿犯罪之传统主体与新型主体之间的关系第159-165页
  一、"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辨析第159-161页
  二、"近亲属"、"密切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的竞合第161-165页
第七章 我国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完善第165-174页
 第一节 我国公务受贿犯罪主体范围设置之立法评析第165-168页
  一、公务受贿犯罪之新型主体范围设置争议第165-166页
  二、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立法现状评析第166-168页
 第二节 完善我国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建议第168-174页
  一、重新设计刑法第93条实现与《公约》主体范围实质统一第168-170页
  二、增加"外国公职人员、国际组织官员"的公务受贿犯罪主体第170页
  三、构建我国公务受贿犯罪罪名体系第170-174页
结语第174-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7页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87-188页
后记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失共同犯罪研究
下一篇:医事犯罪刑法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