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 第8-10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一) 中国歌剧历史性概括和评论 | 第10页 |
(二) 歌剧个案的价值研究 | 第10页 |
(三) 戏剧和音乐结合角度的主要人物形象研究 | 第10-11页 |
(四) 不同时期版本唱腔和表演的研究 | 第11页 |
(五) 歌剧创作的文化性研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动态表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概述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压抑的女性形象(1920—1957年)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英雄式的女性形象(1957—1966年)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逐渐人性化的女性形象(1976年后) | 第16-18页 |
第二章 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 | 第18-27页 |
第一节 人性遮蔽的表象 | 第18-20页 |
一、人性遮蔽的表象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女性的一般人性特征 | 第19页 |
三、女性形象人性遮蔽的内容 | 第19页 |
四、人性遮蔽研究与文艺作品的关系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戏剧呈现人性遮蔽 | 第20-22页 |
一、政治化唱词呈现人性遮蔽 | 第20-21页 |
二、程式化矛盾冲突呈现人性遮蔽 | 第21页 |
三、男性化处事风格呈现人性遮蔽 | 第21-22页 |
四、人物设置呈现人性遮蔽 | 第22页 |
第三节 音乐刻画人性遮蔽 | 第22-27页 |
第三章 女性形象人性遮蔽显现原由 | 第27-33页 |
第一节 红色时代人性的共同特征 | 第27-29页 |
一、人们对政治赋予高昂的热情,由关心政治转为参与政治 | 第27页 |
二、文艺作品塑造的经典形象具有空前号召力 | 第27-28页 |
三、红色时代的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女性主义运动的涌入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审美群体的趋同态势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人性的遮蔽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价值体现 | 第33-38页 |
第一节 女性角色地位评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样板戏表演风格之源 | 第34-36页 |
第三节 艺术形象塑造的人性回归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