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水中焦化废水的除盐及催化降解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 ·焦化废水 | 第9-11页 |
| ·焦化废水来源 | 第9-10页 |
| ·焦化废水特征及危害 | 第10页 |
|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 第10-11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第11-20页 |
| ·超临界水的特性 | 第11-14页 |
|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优势 | 第14-15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业应用进展 | 第17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17-20页 |
| ·氨氮的超临界水氧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氨的非催化超临界水氧化研究 | 第20-21页 |
| ·氨的催化超临界水氧化研究 | 第21-22页 |
| ·氨在超临界水氧化中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超临界水条件下焦化废水的除盐及处理研究 | 第2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实验原料 | 第24-25页 |
| ·实验装置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有机物分析 | 第26页 |
| ·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 | 第26页 |
| ·阴离子分析 | 第26-27页 |
| ·阳离子分析 | 第27页 |
| ·固相析出物分析 | 第27页 |
| ·焦化废水杂质组成分析 | 第27-29页 |
| ·有机物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 ·阴离子含量分析 | 第28页 |
| ·阳离子含量分析 | 第28-29页 |
| ·钠盐溶解度测定及脱除方法研究 | 第29-32页 |
| ·钠盐溶解度测定 | 第30-31页 |
| ·钠盐脱除方法研究 | 第31-32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SCWO 法锰基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35-53页 |
| ·负载型锰基催化剂制备 | 第35-37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5-36页 |
| ·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 ·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38页 |
| ·N_2低温吸附-脱附 | 第37页 |
| ·X 射线衍射(XRD) | 第37页 |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7页 |
| ·程序升温还原性能(H2-TPR) | 第37-38页 |
|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TG-MS) | 第38页 |
| ·负载型锰基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8-51页 |
| ·助剂的选择 | 第38-45页 |
| ·最佳 Mn/Cu 摩尔比的确定 | 第45-48页 |
| ·干燥及焙烧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 ·活性组分负载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负载型锰基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工艺过程研究 | 第53-6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 ·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氨氮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氨氮分析方法选择 | 第56页 |
|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含量 | 第56-57页 |
| ·数据处理 | 第57-59页 |
| ·氨氮去除率 | 第57页 |
| ·停留时间 | 第57-5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1页 |
| ·氧化剂过量倍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 ·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附录 | 第72-7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