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动力响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9页 |
| ·试验分析法 | 第13-15页 |
| ·拟静力法 | 第15-16页 |
| ·Newmark 滑块位移法 | 第16-17页 |
| ·数值分析法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2章 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失稳机制 | 第22-28页 |
| ·影响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内因 | 第22-25页 |
| ·地貌地形 | 第22-23页 |
| ·岩体结构 | 第23页 |
| ·岩性组合 | 第23-24页 |
| ·地质条件和地下水 | 第24-25页 |
| ·影响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外因 | 第25-26页 |
| ·震动荷载 | 第25页 |
| ·人为活动 | 第25-26页 |
| ·边坡失稳的常见形式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有限元及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理论基础和软件 | 第28-36页 |
|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及 ANSYS | 第28-32页 |
|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及求解过程 | 第28-29页 |
| ·ANSYS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 第29-30页 |
| ·模态分析 | 第30-31页 |
| ·谐响应分析 | 第31页 |
| ·谱分析 | 第31-32页 |
| ·有限差分法理论基础及 FLAC3D | 第32-35页 |
|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 第32页 |
| ·FLAC3D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 ·FLAC3D 的动力分析 | 第32-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边坡稳定系数计算及影响参数研究 | 第36-59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36-39页 |
| ·瑞典条分法 | 第36-38页 |
| ·简布法 | 第38页 |
| ·简化的毕肖普法 | 第38-39页 |
| ·ANSYS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39-42页 |
| ·强度折减基本理论 | 第39-41页 |
| ·失稳判断依据 | 第41-42页 |
| ·屈服准则的选取及转化 | 第42页 |
| ·工程实例计算 | 第42-51页 |
| ·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 | 第44-45页 |
| ·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 | 第45-51页 |
|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参数讨论 | 第51-57页 |
| ·试验方法的设计及数据统计 | 第52-53页 |
| ·边坡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53-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地震作用下均质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9-79页 |
| ·引言 | 第59-61页 |
| ·边坡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61-62页 |
| ·边坡模型及监测布控 | 第61页 |
|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 | 第61-62页 |
| ·不同地震波输入方向下边坡的动力响应 | 第62-69页 |
| ·沿坡面向上点的变化规律 | 第62-66页 |
| ·沿坡体内部垂直向上和水平向外点的变化规律 | 第66-69页 |
| ·不同坡度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9-73页 |
| ·计算方案的选定 | 第69-70页 |
|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量的动力响应 | 第70-71页 |
| ·边坡应力分布动力响应 | 第71-73页 |
| ·不同台阶数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3-78页 |
| ·计算方案的选定 | 第73-74页 |
| ·一台阶二级边坡的动力响应 | 第74-76页 |
| ·二台阶三级边坡的动力响应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81页 |
|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