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亲属关系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种群偏见(Intergroup Bias)研究 | 第11-13页 |
|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亲属选择理论 | 第13-15页 |
|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属差序关系 | 第15-17页 |
| ·亲属距离与解释水平理论 | 第17页 |
| ·亲属距离与观点采择 | 第17-18页 |
| ·道德判断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道德判断研究范式 | 第20-22页 |
| ·道德两难判断研究范式 | 第20-21页 |
| ·道德认知判断范式 | 第21-22页 |
| ·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 | 第22-24页 |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4-28页 |
|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 3 实验1 内隐态度中的亲属偏见 | 第28-38页 |
| ·前言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32页 |
| ·被试 | 第29-30页 |
| ·实验假设与设计 | 第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5页 |
| ·讨论 | 第35-38页 |
| 4 实验2a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正性道德判断) | 第38-45页 |
| ·前言 | 第38-40页 |
| ·方法 | 第40-43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实验假设与设计 | 第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程序 | 第41页 |
| ·脑电记录 | 第41-43页 |
| ·结果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5 实验2b 外显判断中的亲属偏见(负性道德判断) | 第45-53页 |
| ·前言 | 第45-46页 |
| ·方法 | 第46-49页 |
| ·被试 | 第46页 |
| ·实验假设与设计 | 第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实验程序 | 第47页 |
| ·脑电记录 | 第47-49页 |
| ·结果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3页 |
| 6 实验3 亲属偏见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体现 | 第53-64页 |
| ·前言 | 第53-54页 |
| ·方法 | 第54-56页 |
| ·被试 | 第54页 |
| ·实验假设与设计 | 第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 ·实验程序 | 第55页 |
| ·脑电记录 | 第55-56页 |
| ·结果 | 第56-61页 |
| ·讨论 | 第61-64页 |
| 7 实验4 观点采择对亲属偏见的干预 | 第64-71页 |
| ·前言 | 第64页 |
| ·方法 | 第64-68页 |
| ·被试 | 第64页 |
| ·实验假设与设计 | 第64-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 ·实验程序 | 第65-66页 |
| ·脑电记录 | 第66-68页 |
| ·结果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1页 |
| 8 总讨论 | 第71-75页 |
| ·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在不同认知加工阶段中的表现 | 第71-72页 |
| ·观点采择对道德判断中亲属偏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影响 | 第72页 |
| ·亲属偏见与人类进化机制 | 第72-73页 |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 附录 | 第86-89页 |
| 后记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