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徐福形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4页
 一、 徐福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一) 国内徐福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 国外学者对徐福的研究状况概述第12-13页
 二、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历史史实与民间传说交集中的徐福东渡第14-23页
 第一节 真实的历史记载第14-16页
 第二节 多样的民间传说第16-21页
  一、 九死还魂草第16页
  二、 三蟾石第16-17页
  三、 徐福之福第17页
  四、 上皇庙第17-18页
  五、 徐福救蚁王第18页
  六、 瑶丝娘娘第18-19页
  七、 石头煮汤第19页
  八、 黄罗伞与宝马第19-20页
  九、 导航旗与望火塘第20页
  十、 点天灯第20页
  十一、徐禧与望父石第20-21页
  十二、古琴留音第21页
  十三、二月二龙抬头第21页
 第三节 历史遗迹分布的广阔第21-23页
第二章 形象审美视域中的徐福东渡第23-34页
 第一节 形象的界定第23-24页
 第二节 具象层面的徐福第24-26页
  一、 荒谬虚妄的齐方士形象第24页
  二、 瞒天过海的避世者形象第24-25页
  三、 不畏艰险的探险家形象第25页
  四、 保家卫国的爱国者形象第25页
  五、 海外交流的使者第25-26页
  六、 海洋文明的传播者第26页
 第三节 思想层面的徐福第26-34页
  一、 求仙意象第26-27页
   (一) 李商隐《海上》第26-27页
   (二) 郑梦周《蓬莱阁》第27页
  二、 社会黑暗混沌、统治者昏庸愚昧的象征第27-29页
   (一) 李白《古风》第27页
   (二) 白居易《海漫漫——戒求仙也》第27-28页
   (三) 独孤及《观海》第28页
   (四) 顾况《行路难三首》(第三首)第28页
   (五) 贯休《了仙谣》(第三首)第28-29页
  三、 勇敢无畏、抵抗强暴的战斗精神第29-30页
   (一) 罗隐《始皇陵》第29页
   (二) 汪遵《东海》第29页
   (三) 斋藤拙堂《徐福》第29-30页
   (四) 吴文福《过徐公祠》第30页
  四、 自由和探索的象征第30-31页
   (一) 熊皦《祖龙词》第30页
   (二) 杨无咎《青玉案》第30-31页
   (三) 毛并《记梦》第31页
   (四) 王伯成《赠长春宫雪庵学士》第31页
  五、 文明和发展的意象象征第31-34页
   (一) 鸿渐《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先后却还》第31-32页
   (二) 金熙斗《穴祭》第32页
   (三) 欧阳修《日本刀歌》第32-34页
第三章 当代文学艺术舞台上的徐福第34-42页
 第一节 思想文化的守护者第34-36页
 第二节 精神价值的赓续之源第36-38页
 第三节 齐文化的代言人第38-40页
 第四节 多重角色的精彩演绎第40-42页
第四章 “徐福东渡”原型与徐福形象演变第42-50页
 第一节 “徐福东渡”原型和原型的置换第42-43页
 第二节 “徐福东渡”原型置换变形的背后第43-48页
  一、 同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徐福东渡”原型置换的因素第44-46页
   (一) 时代需求变化,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第44-45页
   (二) 审美心理、文化心理的影响第45-46页
  二、 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徐福东渡”原型置换的因素第46-48页
 第三节 徐福原型对形象创造的正负效应和启示意义第48-50页
  一、 对文学创作的正负效应第48-49页
  二、 启示意义第49-50页
第五章 徐福形象走向产业化——从徐福形象到形象产业第50-60页
 第一节 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第51-52页
 第二节 徐福形象在地域文化资源中的重构第52-55页
 第三节 徐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第55-57页
 第四节 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景第57-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6-67页
附表一第67-69页
附表二第69-71页
附表三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居健郎娇宠理论研究
下一篇:张孝祥与南宋初年文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