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参数在线检测的谷氨酸发酵及其动力学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谷氨酸简介 | 第12-15页 |
| ·谷氨酸 | 第12页 |
| ·谷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谷氨酸的生理特性 | 第13页 |
| ·谷氨酸的功能及应用 | 第13-15页 |
| ·谷氨酸发酵简介 | 第15-18页 |
| ·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 第15页 |
| ·国内谷氨酸发酵行业的简介 | 第15-16页 |
| ·过程优化在发酵控制上的现在状况及未来方向 | 第16-18页 |
| ·发酵数据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18页 |
| ·谷氨酸的测定 | 第18页 |
| ·乳酸的测定 | 第18-19页 |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酶生物传感分析仪在线检测概述 | 第19-23页 |
| ·酶生物传感分析仪工作机理 | 第19-20页 |
| ·在线分析系统的现状 | 第20-21页 |
| ·SBA-60C 生物量检测系统简介 | 第21-22页 |
| ·葡萄糖流加系统 | 第22-23页 |
| ·发酵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页 |
| ·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 | 第23-24页 |
| ·立题意义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高产谷氨酸菌株的选择育种 | 第26-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菌种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试剂仪器 | 第27-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7页 |
| ·自然选育 | 第29-30页 |
| ·培养 | 第29页 |
| ·初筛 | 第29页 |
| ·复筛 | 第29页 |
| ·谷氨酸发酵试验 | 第29-30页 |
| ·单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29页 |
| ·初筛 | 第29-30页 |
| ·复筛 | 第30页 |
| ·诱变育种 | 第30-33页 |
| ·单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32页 |
| ·亚硝酸诱变 | 第32-33页 |
| ·复合诱变 | 第33页 |
| ·对缺陷型的项目的筛选 | 第33-34页 |
| ·抗性突变株的检出 | 第34页 |
| ·抗性物质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初筛、复筛方法 | 第35-36页 |
| ·摇瓶初筛方法 | 第35页 |
| ·继续筛选 | 第35-36页 |
| ·初筛 | 第35-36页 |
| ·复筛 | 第36页 |
| ·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干菌体重 | 第36页 |
| ·菌体生物量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pH 测定 | 第36页 |
|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6页 |
| ·残糖测定 | 第36-37页 |
| ·谷氨酸测定 | 第37页 |
| ·活菌计数 | 第37页 |
| ·计算致死率 | 第37页 |
| ·测定正突变率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 ·自然菌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 ·谷氨酸发酵试验 | 第38-40页 |
| ·初筛结果 | 第38-39页 |
| ·复筛 | 第39-40页 |
| ·诱变育种 | 第40-45页 |
| ·紫外线(UV) 诱变处理结果 | 第40-41页 |
| ·亚硝酸诱变结果 | 第41-42页 |
| ·两种方法复合诱变 | 第42-43页 |
| ·经诱变育种后菌株生长情况 | 第43-44页 |
| ·稳定性试验及结果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生物量在线检测的谷氨酸发酵 | 第46-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菌种 | 第46页 |
| ·培养基 | 第46-47页 |
| ·试剂仪器 | 第47-49页 |
| ·生物量参数检测 | 第49-51页 |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49页 |
| ·谷氨酸的测定 | 第49-50页 |
| ·乳酸的测定 | 第50页 |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50页 |
| ·葡萄糖流加系统 | 第50-51页 |
| ·酶生物传感分析仪在线检测概述 | 第51-54页 |
| ·酶生物传感分析仪原理 | 第51-54页 |
| ·nGLU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 ·谷氨酸产量与葡萄糖浓度变化的相互关系 | 第5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谷氨酸发酵动力学研究情况分析 | 第58-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菌种 | 第58页 |
| ·培养基 | 第58页 |
| ·试剂仪器 | 第58-60页 |
| ·动力学模型公式 | 第60-78页 |
| ·与 OD 相关的菌体生长动力学 | 第60-62页 |
| ·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 第60-61页 |
| ·限制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61-62页 |
| ·有抑制的菌落生长动力学 | 第62页 |
| ·底物消耗动力学 | 第62-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