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第二章 农田土壤固碳及有机农业的低碳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 ·农田土壤固碳的意义 | 第17页 |
|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长期定位试验外推法 | 第17-18页 |
| ·土壤有机质(SOM)模型模拟法 | 第18-21页 |
| ·CENTURY模型 | 第18-19页 |
| ·DNDC模型 | 第19-20页 |
| ·Roth C模型 | 第20页 |
| ·SCNC模型 | 第20-21页 |
| ·Soil-C模型 | 第21页 |
| ·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有机物料分解特性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温度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第22页 |
| ·水分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第23页 |
| ·其他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 第23页 |
| ·农田土壤固碳的技术措施 | 第23-25页 |
| ·施肥方式 | 第23-24页 |
| ·耕作方式 | 第24页 |
| ·轮作 | 第24-25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25页 |
| ·有机农业的低碳机理 | 第25-28页 |
| ·有机农业与低碳农业概述 | 第25-27页 |
| ·有机农业的减排效应 | 第27页 |
| ·有机农业的增汇效应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模型的比选及有机种植方式下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9-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9-30页 |
| ·供试士壤 | 第29页 |
| ·供试肥料 | 第29-30页 |
| ·试验设计方案 | 第30页 |
| ·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 ·CO_2-C释放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有机肥料木质素的测定 | 第31页 |
| ·土壤及有机肥的基本性质测定 | 第31页 |
| ·模型及参数 | 第31-32页 |
| ·总模型的积分表达式 | 第31-32页 |
| ·子模型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不同种类有机肥料分解速率的差异 | 第32-33页 |
|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有机种植中农田土壤有机碳模拟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34-35页 |
| ·不同混施比例对有机肥分解特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在有机种植中的验证 | 第39-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 ·供试基地 | 第39页 |
| ·供试肥料 | 第39-40页 |
| ·试验设计方案 | 第40页 |
| ·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 ·田间根袋法测定肥料分解率 | 第40-41页 |
| ·有机肥料残留物有机碳的测定 | 第41页 |
| ·模型及参数计算 | 第41-42页 |
| ·积分模型 | 第41页 |
| ·农田土壤温度计算 | 第41-42页 |
| ·农田土壤水分含量计算 | 第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露地地块三种肥料的重量变化 | 第42-43页 |
| ·大棚地块三种肥料的重量变化 | 第43-44页 |
| ·三种肥料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 ·三种有机肥料易分解比例F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模型的验证结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有机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预测及模型的应用 | 第51-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供试基地概况 | 第51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51-52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 ·不同种植体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 第52-53页 |
| ·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53-54页 |
| ·长期定位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54-55页 |
| ·有机种植定位监测点农田管理方式概况 | 第54页 |
| ·模型参数的输入 | 第54页 |
| ·长期定位模拟结果 | 第54-55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60页 |
| ·创新之处 | 第60页 |
| ·不足之处 | 第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附表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