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官到心灵--从中国古代佛教雕塑如何通过视知觉营造感受谈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生成背景 | 第9-12页 |
第一节 从知觉生理学的角度看佛教艺术 | 第9页 |
第二节 佛教教义对于佛教艺术的解释 | 第9-10页 |
第三节 佛教艺术产生背景 | 第10-11页 |
一、佛教简史 | 第10页 |
二、佛教在中国 | 第10-11页 |
第四节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背景 | 第11-12页 |
一、中国人的认知习惯 | 第11页 |
二、以绘画为主的理论体系 | 第11页 |
三、以教化为目的艺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视觉与中国古代佛教雕塑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针对观看视角所做出的调整 | 第12-17页 |
一、雕塑的高度和布局 | 第12-14页 |
(一)雕塑的高度 | 第12-13页 |
(二)雕塑的布局 | 第13-14页 |
二、雕塑的朝向和倾斜度 | 第14页 |
三、雕塑的动作与神态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基于视觉的调整 | 第17-23页 |
一、深度知觉 | 第17-20页 |
(一)人类如何感知深度 | 第17页 |
(二)工匠如何利用深度知觉营造感受 | 第17-20页 |
1 利用大小关系 | 第17-18页 |
2 透视 | 第18-19页 |
3 浮雕和浮雕处理 | 第19-20页 |
(1)浮雕原理 | 第19页 |
(2)浮雕处理的应用 | 第19-20页 |
二、颜色和图案 | 第20-23页 |
(一)绘画 | 第20页 |
(二)画塑结合 | 第20-21页 |
(三)光线 | 第21-22页 |
(四)图形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出于其他原因的造成的变化 | 第23-26页 |
一、因材料而形成的形的处理 | 第23-25页 |
(一)塑 | 第23页 |
(二)雕 | 第23-24页 |
(三)雕与塑结合的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四)运用材料的特性 | 第25页 |
二、因样式而形成的形的处理 | 第25-26页 |
(一)样式的传承 | 第25页 |
(二)样式的改变 | 第25-26页 |
(三)传承与改变 | 第26页 |
第三章 通过其他知觉制造感受 | 第26-27页 |
第一节 通过其他知觉制造 | 第26-27页 |
一、听觉 | 第26-27页 |
二、嗅觉 | 第27页 |
第二节 多重感觉的混合 | 第27页 |
第四章 制造感觉的方式以及在当代的运用 | 第27-29页 |
第一节 了解人的接受信息方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针对个人的感受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