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基本原理及其模型设置 | 第18-24页 |
| ·双三次样条方法反演原理 | 第18-21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8-19页 |
| ·误差分析及形变场约束 | 第19-21页 |
| ·应变率和地震矩亏损 | 第21页 |
| ·渐变Gutenberg-Richter分布 | 第21-23页 |
| ·网格选取及其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利用GPS等资料反演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现今运动学模型 | 第24-42页 |
| ·利用NUVEL-1A速度边界条件约束的运动学模型 | 第24-27页 |
| ·各向同性条件下的应变率场和速度场 | 第24-26页 |
| ·加入地震应变率观测值作为约束 | 第26-27页 |
| ·利用GPS数据反演研究区域运动学模型 | 第27-29页 |
| ·利用地震、第四纪活断层和GPS等大地测量数据反演运动学模型 | 第29-39页 |
| ·小结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历史地震资料搜集和形变场反演 | 第42-56页 |
| ·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运动学模型 | 第42-44页 |
| ·历史地震资料搜集和整理 | 第42-43页 |
| ·反演应变率场和速度场 | 第43-44页 |
| ·搜集47个大震的破裂带和地表位移资料并对其分段 | 第44-51页 |
| ·搜集整理破裂带和地表位移资料及地震分类 | 第44-49页 |
| ·A类地震的分段处理 | 第49-50页 |
| ·B类和C类地震的分段处理 | 第50-51页 |
| ·利用分段后的历史地震资料反演研究区域的运动学模型 | 第51-53页 |
| ·反演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3-55页 |
| ·分段处理前、后地震数据反演结果比较 | 第53-54页 |
| ·研究区域变形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矩亏损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 第56-66页 |
| ·研究区域的地震矩亏损和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6-62页 |
| ·估算研究区域的地震矩亏损 | 第56-59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9-62页 |
| ·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率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总结 | 第66-67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附录Ⅰ:部分GPS速度场观测资料 | 第76-94页 |
| 附录Ⅱ:历史地震资料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