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棉籽饼粕 | 第11-14页 |
·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抗营养因子 | 第12-14页 |
·棉酚 | 第12-13页 |
·环丙烯脂肪酸 | 第13页 |
·植酸 | 第13页 |
·单宁 | 第13页 |
·非淀粉多糖 | 第13-14页 |
2 游离棉酚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4页 |
·比色法 | 第1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15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5页 |
3 棉籽饼粕脱毒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物理方法 | 第15页 |
·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硫酸亚铁法 | 第15-16页 |
·碱处理法 | 第16页 |
·微生物发酵方法 | 第16页 |
4 微生物发酵棉籽饼粕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发酵菌种的选择 | 第16-17页 |
·发酵工艺 | 第17-18页 |
·发酵棉籽饼粕的营养价值变化 | 第18-19页 |
·发酵棉籽饼粕的应用 | 第19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松乳菇固态发酵棉粕脱毒工艺的研究 | 第2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发酵原材料及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发酵菌种 | 第2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试剂配制 | 第23页 |
·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23-24页 |
·固体发酵条件的筛选 | 第24页 |
·响应面优化 | 第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52页 |
·标准曲线 | 第26-28页 |
·游离棉酚标准曲线 | 第26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酪氨酸标准曲线 | 第27页 |
·谷氨酸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脱毒培养基的筛选 | 第28-37页 |
·棉籽饼粕与麦麸比例对发酵的影响 | 第28-30页 |
·硫酸铵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30-33页 |
·KH_2PO_4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33-35页 |
·MgSO_4·7H_2O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35-37页 |
·发酵脱毒条件的筛选 | 第37-46页 |
·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37-39页 |
·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 | 第39-42页 |
·固水比对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43-46页 |
·响应面发酵条件优化 | 第46-52页 |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48-51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1-52页 |
3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松乳菇发酵棉粕脱毒放大试验研究 | 第53-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 | 第53页 |
·原材料 | 第53页 |
·培养基 | 第5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4页 |
·培养 | 第53-54页 |
·物料厚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4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4页 |
·发酵房消毒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物料厚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4-56页 |
·物料厚度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物料厚度对水溶性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5页 |
·物料厚度对粗蛋白和总游离氨基酸提高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物料厚度对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6-58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水溶性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粗蛋白和总游离氨基酸提高率的影响 | 第58页 |
·发酵房空气相对湿度对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58页 |
·发酵房消毒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第58-60页 |
·消毒方式对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59页 |
·消毒方式对水溶性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消毒方式对粗蛋白和总游离氨基酸提高率的影响 | 第60页 |
·消毒方式对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60页 |
·松乳菇发酵棉粕脱毒中试验证 | 第60-61页 |
3 结论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1 结论 | 第62-63页 |
2 展望 | 第63页 |
3 创新点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