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1 引言 | 第13-24页 |
| ·病原学 | 第14-16页 |
| ·形态学 | 第14页 |
| ·病毒基因组及复制方式 | 第14-15页 |
| ·病毒的分类 | 第15-16页 |
| ·理化特性 | 第16页 |
|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临床特征 | 第17-18页 |
| ·致肿瘤机制 | 第18-19页 |
| ·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病毒 | 第19-20页 |
| ·免疫抑制 | 第19页 |
| ·免疫抑制病毒混合感染现状 | 第19-20页 |
| ·ALV 的检测和诊断 | 第20-22页 |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21页 |
| ·双抗夹心 ELISA | 第21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1-22页 |
| ·禽白血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防制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 ·材料 | 第24-27页 |
|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5页 |
| ·相关试剂 | 第25-26页 |
|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及 DF1 细胞 | 第26页 |
| ·病料的来源 | 第26-27页 |
| ·方法 | 第27-33页 |
| ·BR 鸡原种鸡群禽白血病的监测评估及危害评定 | 第27-31页 |
| ·鸡群中禽白血病净化所用检测材料的比较研究 | 第31-33页 |
| 3 结果 | 第33-41页 |
| ·BR 鸡原种鸡群禽白血病的监测评估及危害评定 | 第33-37页 |
| ·泄殖腔棉拭子和卵白 ALV 的感染率检测结果 | 第33页 |
| ·BR 鸡原种鸡群 ALV 感染的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 ·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 | 第34-35页 |
| ·病变组织 ALV-J 的抗原定位结果 | 第35页 |
| ·ALV 的细胞培养与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PCR 方法对鸡群中不同亚型 ALV 的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 ·ALV 感染对百日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 ·鸡群中禽白血病净化所用检测材料的比较研究 | 第37-41页 |
| ·BR 公鸡精液、泄殖腔棉拭子、血清 3 种样品 ALVp27 抗原直接检测的比较结果25 | 第37-38页 |
| ·同一只 BR 公鸡的精液、泄殖腔棉拭子、血清 3 种不同样品接种 DF1 细胞培养后 ALVp27 抗原检测的比较结果 | 第38-39页 |
| ·BR 公鸡精液、血清、泄殖腔棉拭子 3 种样品 ALVp27 抗原的直接检测与接种 DF1细胞培养后检测的比较结果 | 第39页 |
| ·BR 母鸡卵白、泄殖腔棉拭子、血清 3 种样品 ALVp27 抗原直接检测的比较结果 | 第39-40页 |
| ·同一只 BR 母鸡卵白、泄殖腔棉拭子、血清 3 种不同样品接种 DF1 细胞培养后ALVp27 抗原检测的比较结果 | 第40-41页 |
| ·BR 母鸡卵白、血清、泄殖腔棉拭子 3 种样品 ALVp27 抗原的直接检测与接种DF1 培养后检测的比较结果 | 第41页 |
| 4 讨论 | 第41-45页 |
| ·BR 鸡原种鸡群禽白血病的监测评估及危害评定 | 第42-43页 |
| ·鸡群中禽白血病净化所用检测材料的比较研究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创新点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