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16世纪以来影响桂北山区社会经济变迁的因素--基于《永福石刻》及相关文献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第11-14页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4-15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目标第15页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永福石刻》与“以石观史”第17-20页
 第一节 以永福为研究切入点的缘由第17页
 第二节 解读石刻的历史意义第17-20页
  一、《永福石刻》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二、以石观史的历史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永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第20-27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位置第20-21页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21-25页
 第三节 自然资源第25-27页
第三章 永福县及县城的历史沿革第27-32页
 第一节 永福县地名的由来及演变第27-28页
 第二节 永福地区的历代政区变化第28-29页
 第三节 政治军事地位第29-32页
第四章 永福地区的福文化第32-43页
 第一节 永福地区的特色文化:福寿文化源远流长第32-34页
  一、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已经传入,影响深远第32-33页
  二、福寿文化的内涵第33-34页
 第二节 永福地区福寿文化的具体表现及作用第34-43页
  一、永福地区的福寿文化的表现第34-35页
  二、永福地区的长寿老人多第35-43页
第五章 永福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第43-51页
 第一节 村规民约维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第43-48页
  一、保护私有财产、公有财产,严禁偷盗第44-47页
  二、保护环境、禁止砍伐第47-48页
 第二节 政府颁布的政策强化了法律的作用第48-51页
第六章 移民运动对永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开发作用第51-108页
 第一节 永福地区农业与移民运动的关系第51-64页
  一、永福地区的农业基础第52-53页
  二、明朝时期广西军事移民占一定比重第53-56页
  三、清朝时期广西经济移民比重加大第56-59页
  四、明清时期移民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第59-64页
 第二节 永福地区手工业、矿业的发展与移民运动的关系第64-68页
  一、永福地区特色手工业第65-67页
  二、明清时期永福地区的冶矿业也有发展第67-68页
 第三节 永福地区商业与移民运动的关系第68-85页
  一、移民的到来对商业发展的影响第69-80页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第80-85页
 第四节 永福地区民间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第85-89页
 第五节 永福地区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第89-91页
 第六节 彩调的盛行与传播第91-96页
  一、彩调产生的背景条件第91页
  二、彩调的特点及发展历史第91-96页
 第七节 移民运动促进永福地区的民族融合第96-108页
  一、回族迁入永福地区的历史第97-100页
  二、清真寺的数量增多第100-103页
  三、回族对永福地区的影响第103-108页
第七章 城池的修建对永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影响第108-112页
 第一节 城池的修建具有安全防御的功能第108-109页
 第二节 城池的修建具有吸引外来人口定居的功能第109-110页
 第三节 城池的修筑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第110-112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2-125页
 第一节 石刻是社会发展的记标第112-116页
  一、从碑刻内容分析统治者政治统治的特点第112-114页
  二、从碑刻信息中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特点第114-116页
 第二节 优化组合社会系统中的各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116-120页
  一、社会系统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16-117页
  二、发挥社会系统最佳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117-120页
 第三节 桂北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120-125页
  一、桂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局限性第120-122页
  二、桂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附录第132-159页
 附录一:考察日记第132-151页
 附录二:关于永福“李氏家族”的碑刻收录第151-159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160页
后记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重彩画中的运用研究--从图形语言角度解读运用
下一篇: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