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近场地震及近场地震下结构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自复位摇摆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OpenSees介绍 | 第18-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基于刚度需求的性能设计和减震分析 | 第21-46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轻型消能摇摆刚架减震机理分析和OpenSee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7页 |
| ·抗震结构损伤控制机理 | 第21-22页 |
| ·摇摆结构损伤控制机理 | 第22-24页 |
|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损伤控制机理 | 第24-25页 |
| ·OpenSees本构关系及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EDLRF)构造及动力分析理论模型 | 第27-29页 |
|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EDLRF)刚度需求分析 | 第29-37页 |
|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EDLRF)刚度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原框架及EDLRF概述 | 第30页 |
| ·分析选用的地震波 | 第30-33页 |
| ·刚度需求规律曲线拟合 | 第33-37页 |
| ·基于刚度需求设计的框架-摇摆架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37-44页 |
| ·算例概述 | 第37-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 | 第46-68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 | 第47-52页 |
| ·IDA基本原理 | 第47页 |
| ·IDA具体分析步骤 | 第47-48页 |
| ·地震波的选波原则 | 第48-49页 |
| ·地震强度因子与结构性能参数的选择 | 第49-50页 |
| ·计算法则 | 第50-52页 |
| ·插值拟合IDA曲线 | 第52页 |
| ·IDA曲线上极限状态的确定 | 第52页 |
| ·IDA数据的处理 | 第52页 |
| ·IDA分析 | 第52-62页 |
| ·远场地震作用下IDA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近场无脉冲地震作用下IDA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近场有脉冲地震作用下IDA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远场和近场地震作用下IDA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2页 |
| ·IDA分析小结 | 第62页 |
| ·易损性分析 | 第62-67页 |
|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计算原理 | 第63-64页 |
| ·结构不同性能状态的参数定义 | 第64页 |
| ·结构易损性分析步骤 | 第64-65页 |
| ·摇摆结构在远场和近场地震作用下易损性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4章 轻型消能自复位摇摆刚架结构体系的振动台试验 | 第68-79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动力试验设备简介 | 第68页 |
| ·实验模型各单元设计制作 | 第68-73页 |
| ·钢框架结构模型设计 | 第68-71页 |
| ·轻型摇摆刚架模型设计 | 第71-73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73-74页 |
| ·模型安装和布置 | 第73页 |
| ·传感器安装和布置 | 第73页 |
| ·实验工况设计 | 第73-74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4-78页 |
| ·模型自振特性分析 | 第74-76页 |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