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况 | 第13-18页 |
·中国水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问题 | 第14-15页 |
·SBR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及其特点 | 第15-18页 |
·城市污水中 Ni(Ⅱ)的来源、性质及危害 | 第18-19页 |
·Ni(Ⅱ)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Ni(Ⅱ)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19-20页 |
·Ni(Ⅱ)对污泥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 第20-21页 |
·Ni(Ⅱ)对活性污泥生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21-22页 |
·Ni(Ⅱ)对活性污泥细菌增长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 第22-2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活性污泥的采集与驯化 | 第25页 |
·实验用水的配制 | 第25页 |
·Ni(Ⅱ)的配制 | 第25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页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实验方案与监测指标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SBR 系统出水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7页 |
·SBR 系统出水基质的测定 | 第27页 |
·SBR 系统活性污泥微生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27-29页 |
·SBR 系统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 第29页 |
·Ni(Ⅱ)在污泥中富集、赋存形态及污泥特性的测定 | 第29-31页 |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31页 |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7页 |
·Ni(Ⅱ)对 SBR 系统出水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32-35页 |
·Ni(Ⅱ)对 SBR 系统出水 pH 值的影响 | 第32-33页 |
·Ni(Ⅱ)对 SBR 系统出水浊度(TUR)的影响 | 第33-34页 |
·Ni(Ⅱ)对 SBR 系统出水电导率(EC)的影响 | 第34-35页 |
·Ni(Ⅱ)对污水基质降解去除的影响 | 第35-38页 |
·Ni(Ⅱ)对有机物(以 TOC 示)降解去除的影响 | 第35-37页 |
·Ni(Ⅱ)对 NH_4~+-N 降解去除的影响 | 第37-38页 |
·Ni(Ⅱ)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Ni(Ⅱ)对比好氧速率(sOUR)的影响 | 第38-39页 |
·Ni(Ⅱ)对 INT-ETS 的影响 | 第39-40页 |
·Ni(Ⅱ)对 TTC-ETS 的影响 | 第40-42页 |
·Ni(Ⅱ)对活性污泥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2-47页 |
·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 | 第43-44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主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强度 | 第45-46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46-47页 |
·Ni(Ⅱ)在活性污泥中的富集作用及赋存形态 | 第47-54页 |
·活性污泥的理化特性 | 第48页 |
·Ni(Ⅱ)在活性污泥中的总量分布及赋存形态 | 第48-49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9-54页 |
·结果讨论 | 第54-5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7-61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7-59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59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6 附录 | 第69-71页 |
附表 A:实验所用试剂 | 第69-70页 |
附表 B:实验所用仪器 | 第70-71页 |
7 致谢 | 第71-72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