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临床研究 | 第13-22页 |
| 1 资料方法 | 第13-18页 |
| ·临床资料 | 第13页 |
| ·诊断及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病例纳入及剔除标准 | 第14-15页 |
| ·给药方法 | 第15-16页 |
|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2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 3 结果 | 第19-22页 |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19页 |
|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 | 第19页 |
|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第19-20页 |
|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TDR比较 | 第20页 |
|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PAF比较 | 第20-21页 |
|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复发率比较 | 第21页 |
|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7页 |
|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第22-23页 |
| 2 心悸病因病机研究 | 第23-24页 |
| 3 通阳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4 搏心通软胶囊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机制探讨 | 第25-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附录:综述 | 第29-43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