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船山经济哲学及其转向与突破
|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引言 | 第14-19页 |
|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明末清初经济命题与方法论转向 | 第19-25页 |
| ·天下之势偏重在商 | 第19-21页 |
| ·明末经济内的异动力量 | 第19-20页 |
| ·清初经济异动力量的拓展 | 第20-21页 |
| ·时代的矛盾与问题意识 | 第21-22页 |
| ·经济变动与社会矛盾 | 第21-22页 |
| ·从经济问题到政治问题 | 第22页 |
| ·理学到朴学的范式转换 | 第22-25页 |
| ·学风的演变与新学路的开启 | 第23-24页 |
| ·“太虚一实,体用俱有”的本体论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土地私有之恒畴论 | 第25-33页 |
| ·反抑兼论:土地私有和贫富分化问题 | 第25-27页 |
| ·土地兼并的本质及原因 | 第26-27页 |
| ·求富,还是求均? | 第27页 |
| ·反对限田和均田:否认授田制 | 第27-29页 |
| ·井田制的实质:“取民之田” | 第28-29页 |
| ·限田和均田的危害 | 第29页 |
| ·土地民有论:各治其田而自收之 | 第29-33页 |
| ·中国土地制度历史三段论 | 第30-31页 |
| ·土地国有还是君主私有? | 第31页 |
| ·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减赋节役之自由市场论 | 第33-39页 |
| ·历代赋役制度批判 | 第33-35页 |
| ·什一之税:“贼民病国” | 第34页 |
| ·租庸调法:“适用宜民” | 第34-35页 |
| ·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虐民之祸” | 第35页 |
| ·“以丁夫为本”的改革主张(一) | 第35-37页 |
| ·“度人而不度田” | 第35-36页 |
| ·“重之调庸,而轻之于粟” | 第36-37页 |
| ·“差等以为赋役之制” | 第37页 |
| ·“以丁夫为本”的改革主张(二) | 第37-39页 |
| ·“役与赋必判然分而为二” | 第37-38页 |
| ·货币税的优越性:“四利” | 第38页 |
| ·农业单一税的批判与普遍工商税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经济哲学的转向与突破 | 第39-46页 |
|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 | 第39-41页 |
| ·行政干预的危害:生计愈蹙 | 第39-40页 |
| ·自由竞争的起点:自谋其生 | 第40-41页 |
| ·行政干预-自由竞争的转向 | 第41页 |
| ·“大贾富民,国之司命” | 第41-43页 |
| ·物质资料的生产:国富的根本 | 第42页 |
| ·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的转向 | 第42-43页 |
| ·“均天下”的理想 | 第43-46页 |
| ·逻辑前提:“两间之气常均” | 第44页 |
| ·绝对平均的批判:效率-公平 | 第44-45页 |
| ·绝对平均-相对平均的突破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基本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