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代忠义文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意义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4页
 三、研究内容第14-17页
第一章 隋唐的儒家文化第17-33页
 第一节 隋唐著述与儒家观念第17-24页
  (一) 王通与《中说》第17-20页
  (二) “新春秋学”与韩愈第20-22页
  (三) 《励忠节钞》与“忠节”导向第22-24页
 第二节 忠孝义的内涵统一第24-26页
  (一) 忠孝趋同第24-25页
  (二) 忠义相合第25-26页
 第三节 儒家与政治生活第26-33页
  (一) 儒臣与女主当政第26-28页
  (二) 臣子的夷夏之辨第28-33页
第二章 忠义文化及其衍生之“义”第33-51页
 第一节 精忠报国——君主与朝廷的合一第33-39页
  (一) 以死报君第33-35页
  (二) 以身许国第35-37页
  (三) 导人以忠第37-39页
 第二节 门生故吏——科举背后的师友关系第39-45页
  (一) 同年之义第40-42页
  (二) 师生之谊第42-45页
 第三节 知遇之恩——士人入幕与小义大节第45-51页
  (一) 宾主义分第46-48页
  (二) 宾主相合第48-51页
第三章 唐宋间忠义文化的加强第51-59页
 第一节 “冯道现象”再探讨第51-56页
 第二节 文天祥的君国观第56-59页
第四章 中古忠义观念强化的历史考察第59-73页
 第一节 科举取士与家族性质的变化第59-64页
  (一) 九品中正与科举第60-62页
  (二) 家族性质与士人观念第62-64页
 第二节 北朝至唐末的胡族汉化第64-73页
  (一) 南北朝时期胡族汉化第64-67页
  (二) “天可汗”与胡族共同体的瓦解第67-68页
  (三) “中国之争”背后的文化角逐第68-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文化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演化研究
下一篇: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