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 | 第20-33页 |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联合生产的概念和性质 | 第20页 |
| ·农产品、经济产品和非经济产品 | 第20-21页 |
| ·主产品与副产品 | 第21页 |
| ·成本与收益 | 第21页 |
|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 第21页 |
| ·退耕补偿政策 | 第21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 ·联合生产与公共物品引起的问题 | 第21-22页 |
| ·产权理论 | 第22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22页 |
| ·多功能农业理论 | 第2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 ·对联合生产特征及价值的研究 | 第22-27页 |
| ·关于退耕补偿机制的研究 | 第27-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的联合生产属性分析 | 第33-38页 |
| ·退耕还林工程的联合生产属性分析 | 第33页 |
| ·联合生产理论基础之上的退耕产品分类 | 第33-34页 |
| ·退耕还林工程中非经济品的类型及与经济品之间的关系 | 第34-36页 |
| ·经济林与生态林的联合生产特征 | 第36-37页 |
| ·还经济林的联合生产特征 | 第36-37页 |
| ·还生态林的联合生产特征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机理与激励机制分析 | 第38-45页 |
| ·联合生产视角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机理 | 第38-39页 |
| ·联合生产视角下退耕还林工程的激励机理 | 第39-41页 |
| ·政府对农户的激励机理 | 第39-40页 |
|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理 | 第40-41页 |
| ·退耕补偿激励机制与行为偏离 | 第41-44页 |
| ·退耕补偿政策的的弱激励性 | 第41-42页 |
| ·现有的激励机制下的行为偏离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退耕补偿政策对农户供给生态产品决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第45-55页 |
| ·模型假设、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5-50页 |
| ·理论模型及假说 | 第45-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 ·退耕补贴政策对退耕农户生态产品供给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50-54页 |
| ·农户林业收入预期与生态产品供给行为的关系检验 | 第50-51页 |
| ·农户对生态产品供给收入预期的影响因素及中介变量验证 | 第51-52页 |
| ·退耕补贴政策对农户供给生态产品行为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联合生产视角下退耕补偿制度的创新 | 第55-61页 |
| ·补偿的对象和原则的确定 | 第55-56页 |
| ·补偿的标准和期限的核算 | 第56-58页 |
| ·实际补偿标准的测算 | 第56-58页 |
| ·退耕补偿年限的确定 | 第58页 |
| ·激励农户联合供给生态产品的政策设计 | 第58-60页 |
| ·完善退耕补贴政策 | 第58-59页 |
| ·建立林权保障机制 | 第59页 |
| ·推进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 | 第59页 |
| ·其它配套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