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引言(Introduction) | 第14-17页 |
| 材料与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第17-25页 |
| 1 材料 | 第17-19页 |
| ·实验动物及其喂养 | 第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 ·实验动物生活条件 | 第17页 |
| ·实验动物喂养饲料 | 第1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动物分组 | 第19页 |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 ·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 ·2型糖尿病判断标准 | 第19页 |
| ·抑郁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 ·行为学观察的指标及其方法 | 第20-21页 |
| ·为证实2型糖尿病鼠模型成功与否检测下列项目 | 第20-21页 |
| ·实验动物成模率及死亡率 | 第20页 |
| ·一般状况 | 第20页 |
| ·血糖的测定 | 第20页 |
| ·旷场实验测定 | 第20-21页 |
| ·旷场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 第21页 |
| ·旷场实验的观察指标 | 第21页 |
| ·强迫游泳实验测定 | 第21页 |
| ·动物取材HE染色检测海马形态学改变 | 第21-22页 |
| ·动物取材 | 第21-22页 |
| ·HE染色 | 第22页 |
| ·动物取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中Bad及Bcl-xL阳性细胞数 | 第22-24页 |
| ·测定原理 | 第22页 |
| ·实验步骤 | 第22-23页 |
| ·细胞凋亡检测 | 第23-24页 |
| ·图像分析 | 第24页 |
| 3 统计学处理 | 第24-25页 |
| 结果(Results) | 第25-48页 |
| 1 实验动物成模率及死亡率 | 第25页 |
| 2 一般状况 | 第25-26页 |
| 附表 | 第26-48页 |
| 讨论(Discussion) | 第48-61页 |
|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48页 |
| ·2型糖尿病模型的选择 | 第48-49页 |
| ·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的鉴定 | 第49页 |
| ·2型糖尿病模型制作注意事项 | 第49页 |
| ·抑郁模型的选择 | 第49-51页 |
| ·抑郁症行为学评价 | 第51-52页 |
| ·体重测量 | 第51页 |
| ·旷场实验评价及注意事项 | 第51页 |
| ·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及注意事项 | 第51-52页 |
| 2 免疫组化注意事项 | 第52-53页 |
| 3 TUNEL注意事项 | 第53页 |
| 4 2型糖尿病后抑郁症 | 第53-56页 |
| ·2型糖尿病后抑郁的研究状况 | 第53-54页 |
| ·2型糖尿病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 第54-56页 |
| ·神经内分泌因素 | 第54-55页 |
| ·血管因素 | 第55页 |
| ·社会心理因素 | 第55-56页 |
| 5 2型糖尿病后抑郁对大鼠Bad含量变化影响及可能机制 | 第56-57页 |
| ·Bad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56-57页 |
| ·Bad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 第56页 |
| ·Bad的结构变化 | 第56页 |
| ·Bad与Bax | 第56-57页 |
| 6 2型糖尿病后抑郁对大鼠Bcl-xL含量变化影响及可能机制 | 第57-58页 |
| ·Bcl-xL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57-58页 |
| 7 2型糖尿病后抑郁与细胞凋亡信号转导 | 第58-59页 |
| 8 Bcl-2家族与细胞凋亡 | 第59-60页 |
| 9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61-64页 |
| 综述(review) | 第64-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