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图表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4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行政区划 | 第19-20页 |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0-23页 |
·气候水文 | 第20页 |
·地形特征 | 第20-21页 |
·土壤 | 第21-23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人口概况 | 第23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3页 |
·农业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 耕地利用状况及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 第24-29页 |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页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24-25页 |
·耕地数量与结构 | 第25-26页 |
·耕地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 | 第26-28页 |
·耕地分布状况 | 第26页 |
·耕地动态变化情况 | 第26-28页 |
·粮食生产的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4 顺昌县耕地质量评价 | 第29-48页 |
·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29-31页 |
·土壤肥力理论 | 第29页 |
·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 | 第29-30页 |
·区位理论 | 第30页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30页 |
·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30-31页 |
·耕地质量评价原则 | 第31-32页 |
·综合分析原则 | 第31页 |
·主导因素原则 | 第31页 |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 第31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31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31-32页 |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对象 | 第32页 |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 第32-48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2页 |
·指标区划分 | 第32-34页 |
·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确定 | 第34页 |
·光温生产潜力与产量比系数 | 第34-35页 |
·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及其权重确定 | 第35-38页 |
·单元自然质量分分值的计算 | 第38-39页 |
·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 | 第39-40页 |
·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计算 | 第40-45页 |
·利用等指数计算 | 第45-46页 |
·分等指数计算 | 第46-48页 |
5 顺昌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63页 |
·顺昌县耕地自然质量与利用水平状况 | 第48-51页 |
·各乡镇耕地自然质量状况 | 第48-50页 |
·各乡镇耕地利用水平状况 | 第50-51页 |
·顺昌县耕地质量分布规律探析 | 第51-57页 |
·2000年与2009年耕地质量分布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耕地质量评价中间成果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61页 |
·耕地自然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关性 | 第57-60页 |
·耕地利用水平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关性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针对顺昌县耕地质量状况的对策与措施 | 第63-66页 |
·基于耕地潜力 | 第63-64页 |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基于评价中间成果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 | 第65-6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不足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