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交通可达性研究 | 第10页 |
·引力模型 | 第10-11页 |
·社会网络分析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可达性时空差异研究 | 第17-24页 |
·时间可达性 | 第17-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可达性分析方法 | 第18-23页 |
·空间可达性方法评价 | 第18页 |
·可达性 ArcGIS 方法的实现 | 第18-19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路网分析 | 第19-21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到最近便城市可达性分析 | 第21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平均时间可达性分析 | 第21-23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影响研究 | 第23-24页 |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联系空间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24-38页 |
·城市经济联系测算 | 第24-27页 |
·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修正 | 第24-25页 |
·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空间结构分析 | 第25-27页 |
·区域经济联系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27-29页 |
·区域经济联系的绝对差异 | 第27页 |
·区域经济联系的相对差异 | 第27-28页 |
·偏态系数 | 第28-29页 |
·区域经济联系空间关联性研究 | 第29-34页 |
·空间自相关研究理论及模型 | 第29-31页 |
·全局自相关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南昌市区对外经济联系及其方向分析研究 | 第34-38页 |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 第38-45页 |
·社会网络概述 | 第38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网络及其基本形式 | 第38-39页 |
·社会网络分析法网络结构度量 | 第39-45页 |
·测量指标 | 第39-40页 |
·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变化特征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40-45页 |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影响因子及空间整合对策研究 | 第45-52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经济联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市县交通可达性差异显著,各类型道路增速不同 | 第45页 |
·市县间差异较大,经济联系发展渐趋均衡 | 第45页 |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以南昌周边为例 | 第45-46页 |
·地区经济协作分工程度不够,经济联系强度不高 | 第46-47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 | 第47页 |
·市场经济的引导 | 第47页 |
·交通可达性的变化 | 第47-48页 |
·开发区建设的助推 | 第48页 |
·区域经济联系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的对策研究 | 第48-52页 |
·积极推动区域大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第48-49页 |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培育多极核心,提升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 | 第49-50页 |
·深化交通轴线发展,优化经济空间结构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