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 “拉扎”节研究的学术史综述 | 第11-15页 |
三. 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5-17页 |
四.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学术目标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拉扎”节的文化语境 | 第19-26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历史人文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民俗文化 | 第22-25页 |
一. 宗教信仰 | 第22-23页 |
二. 岁时节日 | 第23-24页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拉扎”节节日结构 | 第26-41页 |
第一节 “拉扎”节及其传说与起源 | 第26-29页 |
一. “拉扎”释义 | 第26-27页 |
二. “拉扎”节的传说与起源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拉扎”节的时空分布 | 第29-33页 |
一. 时间分布 | 第29-30页 |
二. 空间范围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拉扎”节的主要信仰神祗 | 第33-35页 |
一.山神 | 第33-34页 |
二.泉神 | 第34页 |
三.开路爷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拉扎”节的组织及其运行 | 第35-37页 |
一.组织的人员构成 | 第35-36页 |
二.组织的运行 | 第36-37页 |
第五节 “拉扎”节的神职人员 | 第37-38页 |
一.番师 | 第37页 |
二.汉师 | 第37-38页 |
第六节 “拉扎”节的主要活动 | 第38-40页 |
一. 祭祀山神的“跳拉扎” | 第38-39页 |
二. 喜庆丰收的“过拉扎” | 第39页 |
三. 走亲访友的“吃拉扎”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枉子沟村番师“跳拉扎”的主要仪式过程 | 第41-48页 |
第一节 “跳拉扎”的准备仪式 | 第41-43页 |
一.“打醋汤”和煨桑 | 第41页 |
二.开纸和剪纸 | 第41-43页 |
三.领羊 | 第43页 |
四.栽幡杆 | 第43页 |
第二节 “跳拉扎”的请神仪式 | 第43-44页 |
一.挂三架马子 | 第43页 |
二.安神 | 第43-44页 |
三.出神(接泉神和山神) | 第44页 |
第三节 “跳拉扎”的酬神仪式 | 第44-45页 |
一.献牲 | 第44-45页 |
二.出旗、升幡、迎喜神 | 第45页 |
三.朝香拜水 | 第45页 |
第四节 “跳拉扎”的送神仪式 | 第45-47页 |
一. 交愿 | 第45页 |
二. 山神领凤凰 | 第45页 |
三. 送大神 | 第45-46页 |
四. 送泉神 | 第46页 |
五. 倒幡杆 | 第46页 |
六. 拉扎献牲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跳拉扎”仪式的象征意义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祭品和钱俩的象征意义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旗的象征意义 | 第51页 |
一.坐神旗 | 第51页 |
二.斜旗 | 第51页 |
三.兵旗 | 第51页 |
四.冲天旗 | 第51页 |
五.供养旗 | 第51页 |
第三节 师家的“家当”的象征意义 | 第51-52页 |
一. 羊皮鼓 | 第52页 |
二. 神衣 | 第52页 |
第四节 泉神的“家眷”的象征意义 | 第52-58页 |
一.鱼 | 第52-53页 |
二.蛙和蛙卵 | 第53-56页 |
三.蛇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拉扎”节的民俗文化功能 | 第59-64页 |
第一节 诠释与宣教功能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维系与认同功能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传承与教化功能 | 第61页 |
第四节 经济与消费功能 | 第61-62页 |
第五节 娱乐与宣泄功能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余论 民间传统节日与文化变迁 | 第64-67页 |
一.传承主体的变迁 | 第64页 |
二.“拉扎”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 第64-65页 |
三.“拉扎”节内容的变迁——“跳拉扎”仪式的淡化和“吃拉扎”和“过拉扎”的盛行 | 第65页 |
四.“跳拉扎”仪式本身的文化变迁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94页 |
附录一:“跳拉扎”的经文 | 第71-80页 |
附录二:访谈者名单 | 第80-81页 |
附录三:访谈记录 | 第81-87页 |
附录四:照片资料 | 第87-91页 |
附录五:拉扎及其碑刻照片资料 | 第91-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