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两代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国内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5页 |
·农民工问题研究 | 第15-18页 |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页 |
2 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分析 | 第22-37页 |
·问卷设计和调查样本说明 | 第22-27页 |
·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 | 第22-23页 |
·调查样本说明 | 第23-27页 |
·农民工的流动现状 | 第27-37页 |
·流动频率 | 第27页 |
·流动去向 | 第27-29页 |
·职业变化 | 第29-33页 |
·收入变化 | 第33-34页 |
·流动动因变化 | 第34-37页 |
3 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3页 |
·农民工流动的分析框架 | 第37-38页 |
·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38-50页 |
·二元体制的影响 | 第38-40页 |
·社交网络的影响 | 第40-45页 |
·个体特征的影响 | 第45-50页 |
·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50-53页 |
·农民工流动次数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农民工流动层级的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3-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对策建议 | 第55-59页 |
·个人视角 | 第55-56页 |
·企业视角 | 第56页 |
·政府视角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