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村镇银行:涵义及产生背景 | 第17-18页 |
·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村镇银行主要特点 | 第19-21页 |
·村镇银行实行发起行制度 | 第19-20页 |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相对较低 | 第20页 |
·村镇银行定位在基层农村金融市场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36页 |
·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1-23页 |
·发起行控股比例过高 | 第21页 |
·发起行控股比例过大易造成跨区域经营 | 第21-22页 |
·发起行控股比例过大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 第22-23页 |
·村镇银行现有支付结算系统不完善 | 第23-27页 |
·村镇银行现有支付结算系统概述 | 第23-24页 |
·村镇银行行内资金结算渠道分析 | 第24-26页 |
·村镇银行行外资金结算渠道分析 | 第26-27页 |
·市场定位偏离基层农村地区 | 第27-31页 |
·我国村镇银行地域分布不均衡 | 第27-28页 |
·在单一村镇银行融资模式下农村客户群体融资行为研究 | 第28-31页 |
·吸储能力差流动性风险加剧 | 第31-36页 |
·村镇银行存贷比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制约村镇银行吸储能力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外部金融排斥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第4章 国际乡村银行模式借鉴:以格莱珉银行模式为例 | 第36-43页 |
·格莱珉银行:发展背景及经营模式概述 | 第36-39页 |
·格莱珉银行发展背景及意义 | 第36-37页 |
·格莱珉银行经营模式概述 | 第37-39页 |
·格莱珉银行模式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政府监管的非正态管理 | 第39-40页 |
·支持小组模式弊端性分析 | 第40-41页 |
·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启示 | 第41-43页 |
·现阶段应逐步提高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41-42页 |
·未来发展需要依托政府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 第42-43页 |
第5章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 第43-53页 |
·淡化发起行制度 | 第43页 |
·发起行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 第43页 |
·国家需建立长效的发起行退出机制 | 第43页 |
·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43-46页 |
·探索直接融资方式:村镇银行集合债券融通资金 | 第43-44页 |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入 | 第44-45页 |
·关注关联贷款 | 第45-46页 |
·构建统一的村镇银行支付结算平台 | 第46-49页 |
·借鉴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思路 | 第46-47页 |
·村镇银行支付结算平台可行性规划 | 第47-49页 |
·矫正村镇银行市场定位 | 第49-50页 |
·提高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以市场细分为原则 | 第49-50页 |
·加大政府扶植力度 | 第50页 |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村镇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 第50-53页 |
·引入评级制度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建立完善的保险体系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