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类聚”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10页 |
|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理论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 ·关于微博的研究 | 第12页 |
| ·对微博“类聚”现象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 1 微博“类聚”现象的定义 | 第14-20页 |
| ·什么是“类聚”现象 | 第14-16页 |
| ·从社会学角度看待“类聚”现象 | 第14-15页 |
| ·从传播学角度看待“类聚”现象 | 第15-16页 |
|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类聚”现象 | 第16页 |
| ·什么是微博“类聚”现象 | 第16-20页 |
| ·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 ·微博类聚现象 | 第18-20页 |
| 2 微博类聚现象的形成路径-以新浪微博为例 | 第20-30页 |
| ·微博主的人际交往圈是其“类聚”的现实基石 | 第20-23页 |
| ·人际传播在微博中发挥的作用 | 第20-21页 |
| ·微博网站部分板块设置对微博类聚的推进 | 第21-23页 |
| ·新浪微博版面对内容的“议程设置” | 第23-30页 |
| ·网站管理者对微博用户的“议程设置” | 第23-25页 |
| ·基于商业利益而对微博用户的“议程设置” | 第25-26页 |
| ·引发“类聚”的热点话题分析 | 第26-27页 |
| ·对《非诚勿扰》案例的分析 | 第27-30页 |
| 3 微博类聚现象形成的原因 | 第30-35页 |
| ·商业方面成因 | 第30-31页 |
| ·政治方面成因 | 第31-32页 |
|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 | 第32-33页 |
| ·受众接受心理方面的成因 | 第33页 |
|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圈 | 第33-35页 |
| 4 微博类聚现象的传播效果 | 第35-39页 |
| ·能够迅速促成热点话题的形成,推动网络民主 | 第35-36页 |
| ·对于网络民主进程的消极作用 | 第36-39页 |
| ·微博“类聚”的形成阻碍民主进程 | 第36页 |
| ·“无限过滤”对民主化进程的阻碍 | 第36-39页 |
| 5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网络社会期待 | 第39-44页 |
| ·微博“类聚”现象的根源与网络应对策略 | 第39-41页 |
| ·微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4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