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效应原则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2-13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理论概念的创新 | 第13页 |
·理论构建的创新 | 第13页 |
·理论应用的创新 | 第13-14页 |
第2章 双重效应原则的解析 | 第14-22页 |
·双重效应原则的发展 | 第14-15页 |
·双重效应原则的起源 | 第14-15页 |
·双重效用原则的形成 | 第15页 |
·简析双重效应原则四条件 | 第15-17页 |
·双重效应原则的核心争议与误解 | 第17-22页 |
·双重效应原则是否区了分故意与预见 | 第17-18页 |
·故意与非故意的区分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 第18-20页 |
·双重效应原则是否具有实用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双重效应原则的构建 | 第22-32页 |
·道德原则的构建 | 第22-25页 |
·允许伤害原则 | 第22-23页 |
·允许伤害原则的依据 | 第23-24页 |
·允许伤害原则的道德意义 | 第24-25页 |
·趋善避恶原则 | 第25-28页 |
·趋善-行为人意图的道德性 | 第25-26页 |
·避恶-减轻负效应的责任 | 第26-27页 |
·进行赔偿的原则 | 第27页 |
·充足理由原则 | 第27-28页 |
·故意与非故意 | 第28-32页 |
·故意与预见 | 第29-30页 |
·目的与手段 | 第30-32页 |
第4章 双重效应原则的应用 | 第32-38页 |
·正确划分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适时引入道德直觉 | 第33页 |
·正确对待普世道德 | 第33-35页 |
·承认普世道德的存在 | 第33-34页 |
·维护普世道德的权威 | 第34-35页 |
·灵活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案例的复杂性 | 第35页 |
·道德运气的影响 | 第35-36页 |
·理论的灵活运用 | 第36-38页 |
第5章 双重效应原则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38-41页 |
·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 第38-39页 |
·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第38页 |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38-39页 |
·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 | 第39-40页 |
·国内法律有待于完善 | 第39页 |
·国际法规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 第39-40页 |
·对我国传统道德的反思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