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近年来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 | 第10页 |
·乡村地区灾损严重,对规划和组织等的介入需要较为强烈 | 第10-11页 |
·农村灾后恢复重建体系不完善,实施面临困境 | 第11-12页 |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乡村 | 第12-13页 |
·灾后重建 | 第13页 |
·城乡统筹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架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5-20页 |
·灾后重建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灾后重建的模型 | 第15页 |
·灾后重建的内容 | 第15-16页 |
·灾后重建的标准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乡村灾后重建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城乡统筹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乡村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经验借鉴 | 第20-29页 |
·乡村灾后重建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20-26页 |
·日本农山村地区灾后重建 | 第20-21页 |
·台湾921大地震农村灾后重建 | 第21-26页 |
·城乡统筹经验借鉴 | 第26-29页 |
·美国 | 第26页 |
·法国 | 第26页 |
·挪威 | 第26-27页 |
·日本 | 第27页 |
·韩国 | 第27-28页 |
·巴西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乡村灾后重建特征、影响要素及矛盾分析 | 第29-43页 |
·灾后乡村重建复杂性分析 | 第29页 |
·城乡统筹等多重背景的影响 | 第29页 |
·灾后重建对灾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第29页 |
·乡村灾后重建影响要素分析 | 第29-33页 |
·自然要素 | 第29-31页 |
·经济要素 | 第31-32页 |
·社会要素 | 第32页 |
·政府规划 | 第32-33页 |
·城乡统筹对乡村灾后重建的要求 | 第33-41页 |
·总体要求 | 第33-34页 |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灾后重建的要求 | 第34-36页 |
·城乡统筹与灾后重建要求的比较 | 第36-41页 |
·乡村灾后重建中的矛盾分析 | 第41-43页 |
·目标 | 第41页 |
·主体 | 第41页 |
·时序 | 第41-42页 |
·标准 | 第42页 |
·对象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绵竹乡村地区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协调性分析 | 第43-64页 |
·灾后重建背景介绍 | 第43-47页 |
·调研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震前社会经济情况 | 第44-46页 |
·受灾情况 | 第46-47页 |
·灾后重建规划情况及协调性分析 | 第47-49页 |
·规划编制:互补协同的两类规划 | 第47-48页 |
·从规划到实施的距离 | 第48-49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49页 |
·乡村居民点重建情况及协调性分析 | 第49-54页 |
·农房重建政策 | 第49-51页 |
·农房重建资金 | 第51页 |
·居民安置模式 | 第51-52页 |
·农房重建模式 | 第52-53页 |
·农房重建质量 | 第53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53-54页 |
·乡村产业重建情况及协调性分析 | 第54-57页 |
·农业 | 第54页 |
·工业 | 第54-56页 |
·旅游业 | 第56页 |
·商贸业 | 第56-57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57页 |
·乡村公共设施及服务重建情况及协调性分析 | 第57-60页 |
·教育设施及服务 | 第57-58页 |
·医疗卫生设施及服务 | 第58-59页 |
·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 | 第59页 |
·社会保障设施和服务 | 第59-60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60页 |
·乡村基础设施重建及协调性分析 | 第60-61页 |
·基础设施重建 | 第60-61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61页 |
·乡村生态环境重建情况及协调性分析 | 第61-63页 |
·生态环境重建 | 第61-62页 |
·协调性分析 | 第62-63页 |
·思考与建议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灾后重建建议 | 第64-81页 |
·乡村灾后重建组织 | 第64-66页 |
·灾后乡村空间组织 | 第66-69页 |
·不同政策分区内重建村庄空间组织模式 | 第66-68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重建村庄空间组织模式 | 第68-69页 |
·灾后乡村居民点重建 | 第69-71页 |
·灾后乡村产业重建 | 第71-72页 |
·产业重建目标 | 第71页 |
·产业重建策略 | 第71-72页 |
·农业生产设施重建 | 第72页 |
·灾后乡村基础设施重建 | 第72-74页 |
·交通设施恢复重建 | 第73页 |
·市政设施恢复重建 | 第73-74页 |
·防减灾设施恢复重建 | 第74页 |
·灾后乡村公共设施重建 | 第74-76页 |
·公共设施恢复重建配置模式 | 第74-75页 |
·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布局模式 | 第75-76页 |
·灾后乡村生态环境重建 | 第76-81页 |
·乡村生态恢复 | 第76-79页 |
·乡村环境整治 | 第79-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研究特色 | 第8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7-8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