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抒情与形式——论中国古典抒情及其表达形式 | 第8-18页 |
第一节 情即是志 | 第8-10页 |
第二节 抒情是志与象的结合 | 第10-13页 |
第三节 志象思维是抒情的共同方式 | 第13-18页 |
第二章 论戏剧抒情及其呈现形态 | 第18-29页 |
第一节 戏剧形象 | 第18-22页 |
1、 古人论形象 | 第18-19页 |
2、 形象新论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戏剧情境 | 第22-26页 |
1、 古人论情境 | 第22-23页 |
2、 情境新论 | 第23-26页 |
1)、关系说 | 第23-25页 |
2)、情致说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戏剧抒情中的境象思维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抒情研究 | 第29-46页 |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转变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话剧民族化的历史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写意戏剧的抒情研究 | 第31-34页 |
1、 什么是写意 | 第31-32页 |
2、 志的分析——倡导写意戏剧观的缘由 | 第32-33页 |
3、 写意戏剧的抒情特征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徐晓钟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 | 第34-38页 |
1、 志的分析——兼收并蓄,以我为主 | 第34-36页 |
2、 象的分析——善于把自己的形式赋予自己的的观念 | 第36-37页 |
3、 诗化的意象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张广天戏剧作品的抒情研究 | 第38-46页 |
1、 先锋戏剧 | 第38-39页 |
2、 先锋与商业相结合的抒情之志 | 第39-42页 |
1)、革命化的人民戏剧 | 第39-40页 |
2)、非戏剧性材料构成的商业戏剧 | 第40-42页 |
3、 诗、歌、剧一体化的抒情之象 | 第42-46页 |
1)、“诗”剧 | 第43-44页 |
2)、“歌”剧 | 第44页 |
3)、“舞”剧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一、作者抒情与观众动情 | 第46-47页 |
二、 话剧民族化的得与失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