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1.1 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22-23页 |
2.1.2“增权”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23-24页 |
2.1.3 国外研究述评 | 第24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2.2.1 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24-26页 |
2.2.2“增权”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26-27页 |
2.2.3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第3章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优势及问题 | 第28-37页 |
3.1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优势 | 第28-30页 |
3.1.1 自身资源优势 | 第28-29页 |
3.1.2 动机优势 | 第29-30页 |
3.2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2.1 城市老年人经济型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2 城市老年人文体娱乐型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3 城市老年人志愿公益型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4章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根源 | 第37-44页 |
4.1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层面无“权” | 第37-39页 |
4.1.1 认知无“权” | 第37-38页 |
4.1.2 人际关系无“权” | 第38-39页 |
4.1.3 角色适应无“权” | 第39页 |
4.2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层面无“权” | 第39-41页 |
4.2.1 社会认同无“权” | 第39-40页 |
4.2.2 机会无“权” | 第40-41页 |
4.3 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层面无“权” | 第41-44页 |
4.3.1 制度保障无“权” | 第42页 |
4.3.2 制度制定与落实无“权” | 第42-44页 |
第5章 增权视域下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经验 | 第44-50页 |
5.1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层面的“增权” | 第44-46页 |
5.1.1 日本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层面的“增权” | 第44-45页 |
5.1.2 美国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层面的“增权” | 第45页 |
5.1.3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个体层面“增权”的经验 | 第45-46页 |
5.2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层面的“增权” | 第46-48页 |
5.2.1 日本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层面的“增权” | 第46页 |
5.2.2 美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层面的“增权” | 第46-47页 |
5.2.3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层面“增权”的经验 | 第47-48页 |
5.3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层面的“增权” | 第48-50页 |
5.3.1 日本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层面的“增权” | 第48页 |
5.3.2 美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层面的“增权” | 第48-49页 |
5.3.3 国外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层面“增权”的经验 | 第49-50页 |
第6章 增权视域下促进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对策建议 | 第50-56页 |
6.1 个体层面“增权”促进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50-51页 |
6.1.1 加强对城市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指导 | 第50页 |
6.1.2 重视老年组织的发展 | 第50-51页 |
6.2 社会层面“增权”促进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51-53页 |
6.2.1 积极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 | 第51页 |
6.2.2 转变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 | 第51-52页 |
6.2.3 构建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52-53页 |
6.3 制度层面“增权”促进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 | 第53-56页 |
6.3.1 建立健全相应的涉老制度 | 第54-55页 |
6.3.2 完善涉老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机制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