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发展过程 | 第10页 |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类型 | 第10-11页 |
·钛胶基质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二氧化钛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1-12页 |
·钛胶球柱的制备 | 第12-13页 |
·钛胶基质固定相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钛胶固定相在磷酸肽、蛋白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页 |
·TiO2在磷脂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钛胶固定相在核酸及其中间体的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钛胶固定相在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钛胶球柱的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氮吸附法 | 第14-15页 |
·SEM 扫描电镜法 | 第15页 |
·X 射线衍射法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本课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结合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制备钛胶球柱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6-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 第17-25页 |
·钛胶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 第17-20页 |
·溶胶-凝胶法结合表面活性剂制备钛胶微球的原理 | 第17页 |
·钛胶微球的制备流程 | 第17-18页 |
·溶胶-凝胶法结合表面活性剂合成钛胶微球的流程 | 第18页 |
·钛胶微球制备条件的探讨 | 第18-19页 |
·钛胶微球的表征方法 | 第19-2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冰乙酸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0页 |
·盐酸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0-21页 |
·水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1页 |
·水与异丙醇的体积比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1-22页 |
·PEO 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2-23页 |
·斯潘 85 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23页 |
·钛胶微球的表征 | 第23-25页 |
·实验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结合均匀沉淀法的方法制备钛胶微球 | 第27-37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 第28-36页 |
·钛胶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1页 |
·溶胶-凝胶法结合均匀沉淀法制备钛胶微球的原理 | 第28页 |
·钛胶微球的制备流程 | 第28-29页 |
·溶胶-凝胶法结合均匀沉淀法合成钛胶微球的流程 | 第29页 |
·钛胶微球制备条件的探讨 | 第29-30页 |
·钛胶微球的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不同沉淀剂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31页 |
·尿素含量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31页 |
·凝胶老化温度对合成钛胶微球的影响 | 第31-33页 |
·盐酸含量的优化 | 第33页 |
·水含量的优化 | 第33页 |
·PEO 含量的优化 | 第33页 |
·钛胶微球的表征 | 第33-36页 |
·实验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食用合成色素 | 第37-46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 第38-45页 |
·钛胶球柱的填装 | 第38页 |
·悬浮剂的选择 | 第38页 |
·装柱流程 | 第38页 |
·钛胶球柱的活化 | 第38-39页 |
·应用钛胶球柱分离分析食品中 3 种食用合成色素 | 第39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9页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39页 |
·钛胶球柱分离分析食用合成色素的色谱条件优化 | 第39页 |
·优化后的色谱分离条件 | 第39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9-45页 |
·食用合成色素标准品的测定及方法评价参数 | 第39-40页 |
·食品中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 第40-42页 |
·不同流动相条件对赤藓红、亮蓝和柠檬黄在钛胶球柱上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2-45页 |
·实验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