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探讨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模式 | 第8页 |
| ·完善校园环境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校园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0-12页 |
| ·文献检索 | 第10页 |
| ·实地踏勘 | 第10-11页 |
| ·归纳总结 | 第11页 |
| ·实践验证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预期结论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概念及范畴界定 | 第14-15页 |
| ·高校新校区 | 第14页 |
| ·校园公共空间 | 第14-15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页 |
| ·图底理论 | 第15页 |
| ·关联耦合理论 | 第15页 |
| ·场所理论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3 高校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第16-24页 |
| ·空间特征 | 第16-18页 |
| ·空间形态 | 第16-17页 |
| ·空间尺度 | 第17页 |
| ·空间层次 | 第17-18页 |
| ·空间界面 | 第18-21页 |
| ·界面的概念 | 第18页 |
| ·界面的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 ·界面的空间形式 | 第19-21页 |
| ·界面的设计原则 | 第21页 |
| ·空间意象 | 第21-22页 |
| ·区域 | 第22页 |
| ·路径 | 第22页 |
| ·边界 | 第22页 |
| ·节点 | 第22页 |
| ·标志物 | 第22页 |
| ·场所与行为 | 第22-23页 |
| ·公共空间行为分类 | 第22-23页 |
| ·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 | 第23页 |
| ·公共空间的设施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4 北京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调研 | 第24-54页 |
| ·北京高校新校区概况 | 第24-26页 |
| ·调研地点与调研方法 | 第26页 |
| ·案例调研与分析总结 | 第26-53页 |
| ·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 | 第26-39页 |
| ·中央财经大学新校区 | 第39-47页 |
| ·北京理工大学新校区 | 第47-49页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 | 第49-52页 |
| ·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高校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分析 | 第54-58页 |
| ·空间特征 | 第54-55页 |
| ·空间形态 | 第54页 |
| ·空间尺度 | 第54-55页 |
| ·空间层次 | 第55页 |
| ·空间界面 | 第55-56页 |
| ·场所与行为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实践应用——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规划 | 第58-65页 |
| ·项目概况 | 第58-60页 |
| ·区位概况 | 第58-59页 |
| ·校园结构设计 | 第59页 |
| ·公共空间设计理念 | 第59-60页 |
| ·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 第60-63页 |
| ·公共空间形态 | 第60页 |
| ·公共空间尺度 | 第60-61页 |
| ·公共空间层次 | 第61-62页 |
| ·公共空间界面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7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 | 第68-74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